限時免費

後勤單位的心跳為什麼總是慢半拍?

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

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來源.本刊資料)

當主管們正為了「今年度」預算作業而陷入開不完的會議時,電子郵箱裡卻傳來管理處幕僚所發出的「明年度」預算會議邀請,1封、2封,逐一點入回覆到第8封時,收件主管忍不住跳起來咒罵,「這幕僚是跟我們活在同一個時區嗎?」

他不解,大家已忙得焦頭爛額,連今年的預算都還沒做好,這位幕僚是不是已經沒事幹了,閒到可以來敲明年的會議?

另一個場景,在最忙碌的週一早上,產品主管正神經緊繃的,對即將上架的新品進行最後校准,人資處卻在此時發出一封催交報告的郵件。

產品主管暴怒:這報告明明在1個月之後,而且報告時間只有5分鐘,為何需要交PPT;就算要,也不用這麼早催吧?

兩個場景都是芝麻小事,卻反應了:後勤單位與前線單位活在不同的時區,一在南極,一在北極,彼此不同頻。

想想看,一個優秀的業務員都是什麼時候聯絡VIP客戶?

他們早就打聽好客戶的生活節奏,絕不會選在客戶最忙碌而焦慮的時候傳訊,因為選錯時間,不但拿不到訂單,甚至會被客戶封鎖。

「以用戶為中心」的口號,每個人都琅琅上口,但為什麼真正落實這精神的多半只發生在營業單位?

譬如最近新加坡政府基金為了爭取台灣半導體廠的投資,甚至找到檯面下、不為人知的影響力人士,無所不用其極的與該人士搭上線。

再如電子五哥為了服務美國品牌大戶,連客戶老婆小孩生日都瞭若指掌,在關鍵時間送上驚喜。更不用說超業們為了拿訂單,甚至幫客戶提供私人管家服務。

為什麼這種費盡心思爭取客戶的精神,極少出現在後勤單位?因為後勤單位不為訂單負責,他們的訂單從來不明確;他們只為「程序」負責,不為結果負責。

於是,後勤單位總是行禮如儀的照章辦事,「讓公司生存下去,不是他們的工作目標,他們最會做的就是明哲保身,常設計一堆沒必要的程序對我們綁手綁腳,像是對手派來我們公司搞破壞的臥底。」這是常見的抱怨。

就像車子必須同時有油門與煞車,營業單位負責向前衝,後勤單位負責後援與風險管理,但前提是,大家要能往同一個大方向前進,而不是彼此互鬥、內耗空轉。

尤其轉型階段,生存重於防弊,業務單位為存亡奮戰時,若後勤還活在承平時期,雙方的心跳不同頻,裂縫擴大加深,組織必定重傷。

唯有讓後勤單位的「訂單明確化」,讓他們必須為「結果」負責;甚至開放外部競爭,讓後勤服務「市場化」,他們才能真正聽到營業單位的心跳聲,與前線同頻共感,成為最佳助攻者。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