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沒有核對,溝通就只是一人獨白

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

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來源.本刊資料)

「懂嗎?」「你這樣懂我的意思嗎?」當主管這樣詢問下屬,多數下屬只能點頭稱是,即使他根本沒聽懂。

「這報告要補充更具體的數據」、「這文案沒感覺,再改」,當上司這樣下指令,多數下屬也只能遵命照辦,即使他不知如何修改。

溝通變困難,是組織轉型最常見的成長痛(growing pain),一如孩子長大成人時可能會出現的成長痛。

企業在承平時期,有諸多SOP可以照表操課,久了,工作者對溝通精準的要求越來越掉以輕心,若主管沒有警覺的拉緊標準,大家的溝通語言日趨粗糙而模糊,當市場一變、角色分工一動、新人與新技術快速被導入,組織將因溝通不良而承受劇烈的成長痛。

這也是我近年的體會,過去的工作規律是七成舊、三成新,即便「溝通顆粒」粗大,也不至出大亂子。但現在的工作卻只剩下三成舊、七成都是新的,溝通顆粒若不夠精細,訊息不但無法正確傳達,其造成的誤解還可能摧毀眾人的努力。

如何提升溝通效度?我認為,「核對」是關鍵。因為我們無法確保每個人的用字遣詞都精準而細膩,但我們卻可以藉由核對的功夫,來雙向確認。

沒有經過核對的溝通,就只是一個人的獨白。

即便一個人很會表達,但對方真的收到了嗎?對方即使收到了,又如何確保他認同?沒有認同的動作,是低效能的,因為裡頭缺乏靈魂,遇事便僵化。

文字或話語,都是有限的,因此溝通要傳達的不只是表面上的字句,還包括更全面的思考脈絡、背景價值觀。溝通,也不應該只是單向傳達,雙向的情緒感受也需要被交流。

而這一切,都只能藉由「核對」來確保。

也許兩個人講了很多的話,但若沒有經過核對,也只是各陳己見,最後可能還是雞同鴨講。

「多核對,少誤會﹔少核對,多受罪。」唯有核對,才能確保雙方有交集。

核對的第一步,請對方複述你的訊息,確認他收到的是否正確。

第二步,詢問他的看法,讓對方進一步表達,藉機澄清誤解。

第三步,邀請對方表達感受。感受,沒有對錯,不應該被批判,即使對方有負面感受,也都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讓雙方在這個認知基礎下展開下一步。

唯有把核對功夫做足,訊息的傳達、任務的交付、共識的建立,才有效能。

核對,應該是雙向的;在上位的,要耐煩,要不厭其煩的核對,才不會令出無效;在下位者則要有勇氣,主動核對,切忌揣摩上意,才不會無效努力。當每個人都負起核對的責任,溝通,就不再困難了。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