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人力,還是找人才?

外商來台、台商擴廠,每個地方都缺人,但年輕人看來卻也沒那麼興奮,因為薪水很高的地方會爆肝;另一方面,疫情留住出國旅客,但很多人發現訂不到旅館,因為年輕人覺得旅館業沒前途,薪水太低,解封後就不回來工作了。癥結,在產業結構沒有調整過來。台灣一直發展以外銷為主的經濟,把成本壓低已經成為台灣人的慣性,結果是,內需市場沒有經營起來。當然,過去我們吸收歐美不做的低毛利產業,透過規模化,讓營收變大,在有限的毛利率裡,養好多人,這是產業進程中了不起的成就。

但這種產業結構不屬於未來的台灣。當我們人口越來越少,企業也從中國撤回,不可能再發展低毛利型製造業。

七、八年前有位電子業的大老闆找我發展軟體,他請我找三、四千人,我跟他說Google翻譯系統只用三個人,就能服務全世界十億人口,這是屬於高毛利產業。舊的製造業思維,花三萬元薪水、雇三千人,卻沒想過,如果把這成本拿來投資三個人會如何?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