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中國洪災、美加熱浪,製造業成最慘受災戶

極端氣候掐全球20%GDP 竟激出反射太陽商機

極端氣候影響下,無人能全身而退。西歐富國今年也遇上「百年洪災」,死傷慘重

極端氣候影響下,無人能全身而退。西歐富國今年也遇上「百年洪災」,死傷慘重。(來源.法新社)

今年夏天很極端!一來台灣可能再如去年出現颱風「零登陸」紀錄,二來東、西半球更是天災頻傳:創紀錄高溫熱浪襲擊美加;德國等西歐國家碰上百年洪水;中國河南省慘遭千年一遇洪災。

●中國
5天降雨量超過1年份:
7/17~7/21,鄭州累積降雨量達720毫米,超過年均值,帶來重大災難

●西歐
2天降雨量等於2個月:
7/14~7/15,西歐部分地區降下相當於2個月之多的雨量,造成德國等地水災

●美加
熱浪發生機率暴增150倍:
美、加6月底爆熱浪,極端氣候使其熱浪發生機率增150倍

●芬蘭
6月氣溫創177年來新高:
6月,芬蘭南部連續10天超過攝氏25度,是1844年有紀錄以來最高

●全球
同樣19年區間,洪災暴增逾1倍:
1980~1999年全球天災4,212件,2000~2019年增至7,348件,
其中洪災從1,389件翻1.3倍至3,254件

資料來源: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芬蘭氣象研究所
整理:邱韞蓁

極端氣候威脅人命,也傷害全球經濟。瑞士再保險研究院(Swiss Re Institute)針對占全球經濟九成的四十八個國家進行分析,發現若不採取行動,到了二○五○年,全球氣溫會上升攝氏三.二度,屆時全球GDP將萎縮近兩成。其中,中國損失最大,將流失近二五%,而美、歐則約一○%上下。

不過,若各國努力減碳、達成巴黎協定的目標,將增溫控制在攝氏兩度以下,全球就能降低損失至GDP的四%。

四二七氣候風險數據公司將極端災害因素,結合供應鏈與市場風險,在各產業中,分析出最易受衝擊的前三大:製造業、建築業、運輸及倉儲業。


▪排名1
產業:製造業
營運風險:55

▪排名2
產業:建築業
營運風險:54

▪排名3
產業:運輸及倉儲業
營運風險:54

▪排名4
產業:批發及零售業
營運風險:52

▪排名5
產業:住宿及餐飲業
營運風險:51

▪排名6
產業:教育產業
營運風險:49

▪排名7
產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營運風險:48

▪排名8
產業: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
營運風險:47

▪排名9
產業:電力及燃氣供應業
營運風險:46

▪排名10
產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營運風險:45

註: 氣候經濟指數為經濟受氣候衝擊程度、脆弱度、適應力等
資料來源:瑞士再保險研究院、427氣候風險數據公司
整理:邱韞蓁

極端災害干擾供應鏈,且逐漸增加的氣溫也影響勞工生產力、能源價格,而製造業是全球供應鏈的核心,會導致全球原料、貨物短缺,對民生衝擊也最大。

氣候危機下,歐美各大企業紛紛祭出對策。例如,為保護基地台、網路設備,AT&T與美國能源部阿岡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合作,開發氣候變化分析工具(CCAT),善用科技,預測電信設施所在地的野火、乾旱等災害,事先防備。

水的問題則影響最多企業。例如,半導體業是用水大戶,英特爾便與設廠所在地亞利桑那州的錢德勒(Chandler)市府達成協議,計畫興建再生水互連設施。市府將處理並提供再生水,讓英特爾做為冷卻水使用。

食品業也得因應水資源短缺的趨勢。如可口可樂同樣是將廢水再利用、提高用水效率,營運製造據點若是缺水所在地,就要達成百分之百再生水使用,並將用於產品製程的水,等量回饋給當地社會。

旅遊業的大患則是極端氣溫影響遊客的舒適度與健康,因此,像迪士尼為了留住顧客,除了免費提供飲用水讓遊客降溫,還從總體改善,包括採更多清潔能源為園內設施供電,或回收食用油,製成生物柴油等減碳行動。他們相信,幫助地球,同時也在幫助自己。

新商機橫跨運動、營造業

極端氣候步步進逼,企業更加重視永續性、減少原物料用量,因此發展出不同商機。

例如Nike增加回收聚酯纖維(recycled polyester)製成的衣物、百分之百再生材料製成的鞋盒。結果,回收鞋款搖身一變,成為鋪在重量訓練室、棒球場的基底。

可口可樂也回收自己的塑膠垃圾,並再製成包裝。這不只讓它在生產過程減少有害環境的化學物質,還能強化供應鏈穩定度。

更有許多新創企業想用產品創新來因應氣候危機。例如今年三月在那斯達克上市的View,利用「動態玻璃」技術,可透過手機控制或設定自動調整陽光照入室內的多寡,協助室內降溫。Desolenator公司則使用太陽能板驅動的蒸餾法,製造潔淨飲用水,用低碳製程解決水荒。

甚至,還有科學家想用極端手段對付極端氣候,七月中《經濟學人》指出,過去十五年的研究發現,太陽能地球工程(Solar geoengineering)在大氣中釋放出可反射陽光的物質,遏止氣溫上升,有望顯著減少地球暖化帶來的危害。只是這項科技仍存有爭議,且各國實施計畫尚不明朗。

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氣候問題下,所有企業都難以倖免,沒有人是局外人。從前述企業因應之道可知,最起碼,我們得從降低本身製造出來的環境傷害做起。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