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躍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場,改變競爭規則
排碳有價時代來了!台商財報不能再忽略「碳成本」
七月十六日上午九點半,中國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上路,首筆交易以每噸人民幣五十二・七八元成交,象徵著這個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正式進入「排碳有價」的新時代。
不做低碳轉型,難生存!
排放過量的企業,恐增成本
目前中國碳交易市場雖只涵蓋約二千二百家電力產業,卻已代表每年超過四十億噸的碳排放量,這個數字,是歐洲碳交易市場加入者去年總排放量的近三倍。換言之,中國一推出,便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場。
「中國碳交易制度的意涵,就是讓排碳有定價。」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說,該機制正式上路,已對全球企業釋出一個訊號:「碳管理風險」將是未來企業檢視財務報表時,無法再忽略的成本數字。
碳交易的運作,首先是由政府對被納管的企業,發給一定的碳排放「配額」,一旦實際排放量超過本身的配額,就成為市場的「買方」;賣方,則是其他企業透過提高能源效率等方式,降低了實際碳排量,因而擁有多餘的排碳配額(又稱碳權)可以出售。
碳交易市場進度
・正在實施
中國、歐盟、美國加州、
韓國、日本東京、墨西哥、紐西蘭、哈薩克、瑞士、英國
・計畫實施
越南、印尼、哥倫比亞、
烏克蘭
・考慮實施
日本、泰國、菲律賓、巴西、智利、土耳其
資料來源:國際碳行動夥伴組織
整理:陳慶徽
在政府配額之外,企業若投入再生能源、造林植樹等業務,對減碳有具體貢獻者,也可申請取得中國政府的減排認證量(CCER,國家核證自願減排),在其碳交易市場賣出獲利。這也是碳權的另一種來源。
在碳交易較成熟的歐洲,目前碳價是中國首筆交易價的七倍。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員曾指出,未來中國的價格預計會達到每噸人民幣兩百至三百元,接近歐洲現價。
也就是說,中國碳價,隨著未來石化、鋼鐵等越來越多產業參與,長期可望有四至六倍的漲幅。這將是買方業者的潛在成本,同時也是賣方的獲利空間。
當碳排放正式被列入損益表,企業的減碳表現會是成本或獲利,將一目瞭然。布局中國的台商,也得迎向這個新制度。
2011/3
・十二五計畫
內容:將建立碳市場,正式確定將在北京等7地展開碳排放交易試點作業
2013/6
・碳交易試點啟動
內容:深圳碳交易市場啟動
2020/9
・習近平聯合國談話
內容:宣布中國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1/7
・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啟動
內容:第1批先納入逾2千家電力企業
2021~2025
・十四五計畫
內容:降低18%二氧化碳排放、提高森林覆蓋率至24.1%
2030
・達成「碳達峰」
內容:碳排放達到最高峰,自此後中國碳排放量預計逐年下滑
資料來源:平安證券 整理:陳慶徽
未來衝擊台灣三成出口
台泥、中華紙漿減碳換加分
「(中國碳交易對台商)會有很大壓力,你要面對……,不然以後你東西賣不出去,」台塑集團在中國布局廣,其中,生產的原料也有運至中國做加工的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坦言,未來即使是賣給下游的中間品,客戶也會詢問碳足跡。
在中國也有據點的台灣水泥,近年就在全球各廠區採用木屑、稻穀等農業廢棄物做為燃料,減少使用燃煤,來降低自身碳排量;同時也在各廠區建置太陽能板,投資碳捕捉、儲能系統,增加自己的碳資產。包括台泥在對岸的貴港廠,是目前中國境內廢棄物處理量體最大的工廠,未來進入中國碳交易市場時,就可望透過各種減碳做為換取加分。
「你現在不做(低碳轉型),將來可能無法生存。」台泥資深副總經理黃健強說。
長期協助輔導台商的華信統領企管顧問總經理袁明仁觀察,第一類直接受衝擊的,就是身處鋼鐵、水泥等下一波納入碳交易市場的八大產業,以及像是蘋果供應鏈業者,早就被品牌客戶要求減碳目標。這些業者第一大要務就是透過替代能源,例如風能、太陽能等方式來降低碳排。
除了力行減碳、避免未來要去碳交易市場花錢「買碳權」,更積極的是累積碳資產,包括中國現在最流行的植樹造林。例如,台灣最大漿紙一貫廠中華紙漿,近來就因為在兩岸造林面積達三萬公頃,比一個台北市還大的「利多」,受股市追捧。造林就是未來可望納入中國CCER額度的碳資產之一。
袁明仁提醒,雖然目前僅有高碳排產業納入碳交易市場,但減碳基準最終仍會在全中國推動,各行業台商唯有提前布局,才能降低風險。
尤其,除了中國啟動碳交易市場,陸續也將有更多國家推行碳交易外,歐盟七月宣布碳關稅機制,將帶動跟進潮,進一步加重企業減碳壓力。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指出,若將正研議推出碳邊境稅(即碳關稅)的美、日納入,未來台灣至少會在三成左右的出口市場遭遇碳關稅,其中,處於高度碳關稅風險的企業占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超過六%。
由此可見,未來的企業經營方向,就像安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服務負責人曾于哲所言:「有競爭力的(產品),就叫『碳資產』,做不好,就叫『碳負債』。」低碳轉型已不再只是環境議題,更是攸關公司存亡的課題。
本文完-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