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台南學甲》當年早收清單讓 120 戶人穩賺不賠……
虱目魚之鄉大追蹤!ECFA十年改變了什麼?
十年前的六月二十九日,兩岸簽署了《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也就是人們熟知的ECFA。
時任總統馬英九說,它是台灣經濟的「補藥」;當時在野的現任總統蔡英文,則說它是「包著糖衣的毒藥」。
我們檢驗近十年來的數據,發現它不是毒藥。自二○一一年元旦開始實施的五百多項商品出口中國零關稅,也就是「早收清單」,累計到今年二月,創造出口總值近一千八百五十七億美元,共省下超過六十七億美元的關稅(約合新台幣兩千億元)。
但,它其實也不是補藥。比較一一年與一九年的早收清單貨品,出口值成長約一○%,同期間台灣對中國出口總值卻只成長八%,帶動效果不明顯
。
不過,對部分產業而言,它卻已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如機械、石化等製造業,受惠於零關稅,產品更快打入中國市場。農漁業,是當年北京對台著力最深的一塊,想藉著大採購收買中南部的綠營鐵票區,而台灣農漁產品外銷中國占比,也由十年前的九%提高到去年的二二%。
農漁民確實得到了好處嗎?台灣整體又該如何看待這十年的啟示?我們從當年最有名的政治契作虱目魚,與高價魚種的石斑魚,兩條因ECFA游入中國的台灣魚故事,來探索答案。(文●田習如)
曾經人人瘋契作,收購價保證高於成本
台灣最密集虱目魚養殖區,上百甲地改種電
十年前後的台南學甲小鎮,街頭巷弄景致依舊,但深入魚塭區,景色,不一樣了。 「至少一百甲的地都去種電了⋯⋯,」站在自家魚塭寮,今年五十九歲的漁民「泥鰍嫂」,手指比畫著隔壁鄰居家、曾是魚塭的土地,悠悠的說。
學甲瓦寮一帶,除了泥鰍嫂的幾口魚池還有水車打出的水花聲,其餘的魚塭安靜無聲。不是池水已抽乾、正在填土整地,就是大片層層疊疊的太陽能板,遮蓋其上。
...本文未結束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