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顆催淚彈下的民主課
沒想到這麼快,香港的校園就變成了戰場。
十一月十二日傍晚,剛傳來香港中文大學已被港警圍堵、投擲近千顆催淚彈的消息,不到一天,就再傳來學生們正被緊急撤回台灣。
「有那群孩子們嗎?」我緊張追問。
我說的孩子,是商周刊登在二○一七年九月,「十八歲開始拚履歷」封面故事的主角。他們,是台灣最頂尖的建中與北一女學生,卻放棄台大,選擇去香港念書。當時,這群稚嫩臉龐對我們說:香港是跳躍世界舞台的最佳槓桿,要提早賺錢,就得去那。
我們發動記者群逐一聯絡,幸好,十幾個學生都平安歸來。
之後,資深記者雅筑問他們,這一百六十天最深的感想是什麼?
他們說,七月底的元朗地鐵攻擊事件,是一個分界點。
有女孩說,警察自此開始擴大抓人,這讓她在路上發現忘記帶身分證明,會被嚇到一路飛奔回家,就怕被盤查。他們親眼見證,在課堂中,同學開始寫遺書,每幾個小時,大家就在群組貼圖,不是為了打招呼,而是要證明:我還在,我還沒被捕。
語畢,孩子們的結語多是:「原來,民主,不是理所當然的。」
一萬顆催淚彈,與同學的遺書,讓台灣孩子發現,自由,絕非憑空而來。
我不忍,大家要用這麼沉重的代價,去理解這堂課。
更心碎的是,代價,還沒結束。
當第一顆炮彈,被拋入校園時,香港,就走到了臨界點。一個世代的反抗命運已經注定,處於灰色地帶的一國兩制,很難再走下去。年輕人決議要對抗五十年的論述,終將讓這個金融大城,因內部消磨,而充滿不確定性,長期難以平靜。
不論,大家對香港抗爭者爭取自由的手段適當性,有怎樣的辯證。
但香港母親的絕望眼淚是真的,「香港回不去了」是真的,這一百六十天,已全然重塑整個世代對自由的看法,也是真的。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