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做這件事情會怎麼樣?
九月,經理人又愛又怕的季節,各企業陸續展開來年的預算規畫;愛的是,擘畫未來的雄心壯志;怕的是,未來數字無法兌現此刻雄心。在愛與怕的拉扯中,最佳策略是什麼?
每次訪問經營者談策略,我最喜歡問的題目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放棄了什麼;或者,你願意付出什麼代價?你選擇不做什麼?」多數人沒法一下子答出來。
我的提問邏輯是,策略的精髓在於取、捨;你選擇了什麼,因而放棄了什麼。世界上可以賺錢的路徑太多,但從古至今唯一的不變是,所有人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你必須根據自己的強項,去選擇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徑,而放棄其他。每當我接到同仁洋洋灑灑的年度計畫時,當場幾乎就能判斷,必敗無疑,因為他沒有取捨。
一個人或許可以當萬事通、擁有多樣能力,但上帝最公平的事就是,祂給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有限,因此不可能包山包海,事事自己來,每個人必須聚焦自己做起來價值最高的工作,其他的事就讓別人去做、去賺。
這也是經濟學最重要的概念,所有的決策都有「機會成本」,那就是「你必須放棄的『最大』好處」(最高價值的其他選擇)。常見的是,當經營者忽略機會成本,只依照自己的喜好或眼前機會,埋頭發展相對低價值業務,形成企業價值減損。
「如果不做這件事會怎麼樣?」我常提醒自己。如Uniqlo創辦人柳井正所說,獲利之道就在於聚焦經營,每個人都應常問自己:真正必須集中力量去做的事情是什麼?「工作,並不是優先做容易做的,或自己擅長做的;而是要優先去做,那些不做就會造成嚴重後果,或者做好了就會帶來顯著效果的事。」
同理,轉型的成功關鍵在於決心,而要檢視決心的強弱,就看他的放棄強度;放棄越多、砍得越徹底,通常成功機會也越高。這也是本期《商業周刊》的主軸,從燦坤、全國電子、景碩、東陽、小美冰淇淋、乃至台北富邦銀行的旅日神卡,我們都可以品味每位經營者的轉型決心。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