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告訴我,你感到失望,但請不要指責我

很心疼,對這次選舉、公投所製造的傷痕。

明明人人都愛台灣,明明都是一家人、好同事,卻因對人、事的看法不同,而出現裂痕、甚至無法同上飯桌……。大家開始給彼此貼上標籤,說別人是「保守的」,意指自己是先進的;指責對方是「親中的」,意指自己才是愛台灣的……。

在中美交戰的非常時刻,台灣正處在最猛烈的炮口交會點,連產業龍頭鴻海都陷入左右為難,彈丸之島上的我們,卻不團結一起找出路。

這令人心痛。除非我們停止指責,才有可能一起找到出路。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情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請在你說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我們說有的人懶惰,另一些人說他們與世無爭;我們說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說他學習方法有區別。因此,我得出結論,如果不把事實和評論混為一談,我們將不再困惑。」

這首西方的古歌,點出停止指責的第一步:區分出「觀察」與「評論」的不同。

觀察,是What,具體說出你看到了什麼;評論,則是How,你的感覺如何。想想我們平常說出口的,是觀察,還是評論?請相信我,這個覺察是很難的,因為我試過。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一位印度哲學家這麼說。一旦我們說出口的都是評論,對方聽到的就是指責,而這將切斷溝通的善意。

當你看到事情還沒做完,

請告訴我,你感到失望;

但說我「不負責任」,並無法打動我。

當我對你的請求說「不」,

請告訴我,你感到受傷;

但說我「冷漠」,並不會增加你以後的機會。

當你說我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

是的,我才知道如何回應你。我也可以回應你的評論。

但請不要把二者混淆。

我很喜歡心理學大師馬歇爾.盧森堡上述這段話。唯有我們學會不先評論,先說觀察,再說評論,才有可能進行溝通,了解彼此的需要,屬於我們的共識,才可能找得到。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