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食隨想

當小吃小店成為連鎖

近來,連續嘗了多家米其林加持的海外知名小吃之來台設店。當然心上早有預期,不管是星星或推薦或必比登,都只限該地本店擁有,自不應也不須以米其林標準嚴格審視;但一路吃來,感覺都頗類似——跨國餐飲集團經營控管下,空間明淨舒適自不待言,菜餚則一律四平八穩、不過不失,少有驚豔;與原店素來所得讚譽、以至過往曾於當地體驗印象頗有差距。

這似乎已成一種理所當然命運。且不獨跨國來台店,熱愛庶民飲食如我,多少年來,不管在異地或台灣,早已數不清有多少次,在各種從街頭走向連鎖的小吃店家裡,一次次經歷類似經驗;心緒也從早期的困惑失落,漸漸轉為無奈接納,而後理解。我認為,其中關鍵,正在於小吃全然不同於專業餐廳的獨特體質——根生於煙火人間、尋常市井,與鄰里、與「人」緊密聯繫:由在地的飲食面貌、文化、習性與食材供應體系涵泳孕育而生;得在地之生活方式與需求而滋養茁壯;因在地監督與口碑而得以維繫、傳承、光大。

最重要是,出乎平易親民身段與價位特質,小吃之形式樣貌向來極基本簡約;故此,能夠恆長撩動人心、一再光顧,定非來自什麼驚世創意或精雕巧琢技法,而是滋味上的渾成篤定、直見素材本真。這裡頭有太多「人」的因素了!在掌廚者、通常是店主的數十年專注操持下,將基本功法淬煉得自信嫻熟,且洞見天候、食材等變因狀況日日微調,方能在極簡與廉宜裡,達致令人折服難忘之味與美。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