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亞洲第一大用電戶

八一五那一夜,黑暗中,人們心中的共同問題是:台灣,真的缺電嗎?

「最近無預警停電,紡紗工廠是二十四小時不能停電的。我們隔壁的尼龍化纖廠損失更是慘重」,Line上的企業家群組互傳災情。「以前務農是看天吃飯,現在我們是看政府吃飯,」彰化織襪界老總魏平祺無奈的說。

沒有電力,就沒有生產力。然而每次檢討電力問題,彷彿只要換人、換部長,事情就解決了。這也太天真。只要是國營機構,九九.九%就不可能有令人滿意的效率,台電如此,中油也是,當一個組織裡,缺乏那一隻「看不見的手」,它的低效能早已命定,換誰都沒用。因為制度的重要性,優先於人的適任性。

二百四十年前,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就說了,在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當價格機制充分運作,供需會自然達到均衡,價格、數量都會是最適水準,市場運作彷彿在冥冥之中受到神的指引一般,這就是所謂「看不見的手」。

面對十八年來最嚴重的電力危機,咎責個人或單一組織,是最簡單的作為,但一個國家領導者最該做的,卻是面對真相。

在供給面,當原先預計加入的新電源被卡關、短期內都無法到位時,該怎麼辦?在需求面,最不討喜、但最不該迴避的是:台灣憑什麼享有全亞洲最便宜的電價?

地小人稠,九八%以上的能源仰賴進口的台灣,工業電價卻是亞洲最便宜,約新加坡的七四折、日本的半價,甚至,僅約中國的八折。如果讓那隻看不見的手運作,我們該付出什麼樣的電價?

沒有人喜歡漲價,尤其當台電沒有被改革的時候。但很現實,被扭曲的低價,就會創造出不正常的需求,就像垃圾費隨袋徵收後,垃圾便大減七成。那隻看不見的手,比苦口婆心的環保宣導有力多了。

所以台灣憑什麼享有亞洲最低電價?對低毛利的產業,這是政府德政,但代價就是全民一起承受缺電之苦。

《商業周刊》向來不樂見補貼出來的廉價競爭力,那只會讓產業缺乏轉型誘因,讓台灣低薪持久化,唯有回歸市場機制,讓台電民營化、電價市場化,屬於台灣的真正競爭力,才會出現。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