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怎麼越來越像?

夏天赴威尼斯看雙年展,你至少會看到五十座「國家館」。被選中的藝術家在不同國家館展示大作。但是如果手上不就著地圖索引光是看作品,可能會不確定自己究竟在「哪一國」,因為現在的當代藝術家傾向跨界、跨文化,國家風格似乎絕跡 。文化全球化的結果是,藝術的表現開始趨同,作品擺在亞洲還是西方觀眾面前,都可能產生共鳴。

然而,過去各國總有政局不穩、經濟蕭條或是改革開放的時候,藝術家主要關心自己國家的家務事。

比如說一九二九年,美國股市崩潰金融危機來臨,導致數千萬人失業、企業倒閉,查爾斯‧謝勒(Charles Sheeler)創作的〈美國風景〉,則展現了蕭瑟的美國工業風景;而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的〈加油站〉,更是刻畫了荒涼的加油站的景象。大蕭條也重創了農業。格蘭特‧伍德(Grant Wood)的「美國哥德式」畫作,最佳表現農民僵直的神情與無能為力。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