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的你,會是綠蘆筍還是白蘆筍?

五月初我在歐洲,漫步於德國、法國小鎮間,發現市集攤販成排成堆的白蘆筍,肥肥粗粗的,好漂亮。在鄉間,也可看到蘆筍田。這才發現意外,春天了,我在白蘆筍盛產季節來到全世界最棒的白蘆筍產區。

最早愛上蘆筍的是羅馬人,羅馬皇帝為了享受它的新鮮,有專門的車馬隊從產區將蘆筍運往宮中。冬天,派快馬車送到阿爾卑斯山上去冷凍。不只羅馬皇帝,相傳法國路易十四也鍾愛白蘆筍。為了能夠隨時吃到這種珍貴食材,他還搭建溫室,耗費大量人工栽種。因此,你可以理解,白蘆筍是一道不便宜的菜。我從網路上看到一則新聞,法國空運來台直徑三.二公分白蘆筍,一公斤要價三千元。奇怪,它的「兄弟」綠蘆筍不貴,為何變成白色就昂貴?兩者的差價可達七倍。很有意思的是,兩者的身價不同,不是因為品種,乃因種植方式不同。也就是說,同樣的蘆筍,因為栽種方式不同,結果不同,售價也就有如天壤之別。

白蘆筍的整個生長過程不能見光的,一旦見了光,就變成綠蘆筍。因此,生長過程必須不斷將它埋到沙土裡,只要冒出土,就馬上要蓋上鬆軟的沙土,完全暗無天日。甚至,採收都要在夜間摸黑行動。凌晨四、五點,是種植蘆筍人家的採收時間,這是要跟太陽競賽。在一片漆黑的農地裡,看不到白蘆筍,這該如何採收?白蘆筍採收農人須憑藉高度技巧及經驗,從生長著白蘆筍的土壟側面挖一個洞,用特殊的收割鐮刀小心將其剷出來。在人工成本高昂的時代,這樣需要人工高密度介入的栽培,就造成白蘆筍的售價昂貴。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