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是台灣最新的面孔?
仰光河的兩岸,是兩個世界;一邊高樓矗立,如數十年前的上海浦西;河的另一邊,則是茅草搭建的居所,小男孩們穿著籠基、赤腳踢著足球,河上有老人來回撐篙,河邊婦女浣衣談笑,畫面緩慢猶如古時畫作。
「這一刻是它最老的臉孔了,它不會再老了,(從現在起)它只會每天高速、跳躍式的往前跑。」緬甸唯一的台灣律師曾勤博告訴攝影郭涵羚,要她為歷史留下見證。
四月份,緬甸對全世界的大門真的開了!這是翁山蘇姬執政以來,所進行的最大幅度開放。這部新法,將讓緬甸的面孔每一天都快速的變化,這也是我們本期選擇它為封面故事的主因。
由副總編輯劉佩修率領的採訪團隊,深入緬甸的服務業、製造業,帶回了許多激勵的台灣人奮鬥故事。有趣的是,當我們走進寶成的緬甸新工廠,二十六歲的張晟豪立刻上前來打招呼,交大管理碩士畢業的他說,去年在台灣當兵時,因為閱讀了《商業周刊》「台灣哥倫布」專題,而決定走向世界。
在緬甸,八%的經濟成長率、八%的利率,一切都跟台灣不一樣,從外派白領、到創業家都說,他們感受到自己被強烈需要的價值。
如果說,此刻的緬甸是它最老的臉孔,那麼台灣呢?台灣的一切是會不斷往前躍進,還是反向的退步、老化,讓此刻成為台灣最老或最新的臉孔?
八千八百億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會讓台灣變得更新,還是更老?
二○一五年七月,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曾批評:「過去幾年,一些沒有效益卻高度爭議的公共建設,不僅浪費國家資源,也降低民眾對公共建設信心。」但從這次蔡政府推出前瞻計畫的決策邏輯與過程來看,這番話實在諷刺。
近百年前,緬甸曾經是亞洲最先進的地區,首都被稱為「東方花園城市」,一度超越紐約成為全球最大的移民港。但通往地獄的政策一旦發生,花園也要變成廢墟。經歷五十年鎖國,緬甸淪落為亞洲最窮國度。如今,它才奮力要從貧戶翻身。
那麼此刻的台灣呢?執政者一旦有了私心,不從公眾最大利益做決策,富有與貧窮,只是一念之間。
本文完-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