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盛世、出走與回歸,守著八卦窯的技藝修煉師

他的半輩子 一頁台灣玻璃史

利銓主要以八卦窯爐為生產工具,八卦窯有8到10個窯口,在攝氏1500度以上的窯爐裡放入坩堝即可作業,每日最大成本就是保持24小時燃燒。師傅從坩鍋挖出玻璃膏,利用各種技法將它製成玻璃用品,這樣製成的產品

利銓主要以八卦窯爐為生產工具,八卦窯有8到10個窯口,在攝氏1500度以上的窯爐裡放入坩堝即可作業,每日最大成本就是保持24小時燃燒。師傅從坩鍋挖出玻璃膏,利用各種技法將它製成玻璃用品,這樣製成的產品統稱為「窯口玻璃」。(來源.翁子恒攝影/行人文化實驗室《透明的記憶》提供)

如果角度對了,走在竹南工業區內,遠遠就能看到兩支煙囪,上頭「利銓」二字依稀可見,這裡是利銓的第二代廠房,見證了邱文虎從第一代廠房一天生產一百多個燈罩,歷經火劫後一路飛快增加到一千多個產能,一如那個時代的台灣玻璃發展盛況。

 

邱文虎聊起半生的玻璃情緣,有如一部活生生的台灣玻璃發展史。家無恆產的赤貧之子,國小畢業後認分的進入玻璃工廠學藝,熬過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成為日薪一百五十元的年輕小師傅。十八歲破紀錄當上最年輕的廠長,過著每天工作超過十六小時的日子。邱文虎不僅會全套的玻璃製程,對內會蓋鍋爐、退火爐、各種配料,對外懂得談生意、做業務。後來,他將新婚妻子的嫁妝拿去變現,加上標會湊足七萬元,與六位師兄弟合資開工廠,那年他才二十三歲。邱文虎回憶說,當時正逢十大建設陸續啟動,工業替代農業、「客廳即工廠」的口號喊得震天響,台灣的玻璃產業也直線上升,「單是竹南地區就有多達兩百多家玻璃廠。」而他也在全家人以廠為家,以生力麵果腹的日子中慢慢站穩腳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卻讓他歸零重來。幸而生產設備神奇的毫髮無損,工人情義相挺下,在空地搭起棚架權充倉庫,災後第三天便復工。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