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理的「筷子」

茶器之外,近幾年在咖啡道具上也時見佳作。鋒頭最健者莫過於「聰明濾杯」:幾乎不須任何講究與技巧,溫杯後放上濾紙和咖啡粉,注入熱水浸泡片刻,透過特殊裝置,自會濾出一杯連咖啡狂人也無從挑剔的好咖啡。有趣的是

茶器之外,近幾年在咖啡道具上也時見佳作。鋒頭最健者莫過於「聰明濾杯」:幾乎不須任何講究與技巧,溫杯後放上濾紙和咖啡粉,注入熱水浸泡片刻,透過特殊裝置,自會濾出一杯連咖啡狂人也無從挑剔的好咖啡。有趣的是,此杯問世之初原本設定為泡茶之用,卻因咖啡專家的慧眼挖掘,竟轉而在全球咖啡領域大放異彩,已成台灣設計界口耳相傳之經典故事。(攝影者.葉怡蘭)

數月前,日本設計巨匠柳宗理百年誕辰回顧展巡迴來到台灣,我應邀發表專題演講。演講間有位聽眾舉手發問:「大師作品裡,幾乎各種餐具都囊括了,為何卻獨缺『筷子』?」多虧總策展人中牟田洋一當場以越洋電話詢問緣由,果然和我的臆測十分接近:柳宗理認為,筷子本身從樣貌、形式到機能均已完美俱足,再沒有任何需要改善修正的必要了,自然不須再做設計。

是的,柳宗理的設計觀正是如此——踏踏實實從「使用」與「需求」出發,不為設計而設計,更不做無謂的設計。只要長時間浸淫餐具設計領域,便會知曉這持守有多困難。尤其走看大小設計展,幾乎俯拾皆可見各種極「用力」「刻意」的設計,有的訴求形貌或隱喻上的幽默諧擬,有的汲汲於各種在地或傳統語彙圖案的演繹強加。這樣的作品當作禮品或觀光紀念品固然有其趣味,一旦來到餐桌與廚台上,少了精準貼心的實用機能考量與簡雅耐看的韻致,多半只能亮眼一時、無法長久。

尤其時代在變,我們的生活與餐桌也不斷出現新的需求,比方越來越忙碌緊湊生活,再也無法投注大量時間力氣應付日常烹調與享用,偏偏對美味卻又越來越苛求精細、飲食內容也更見多樣多元;那麼,是否能透過器物設計的進化,讓我們能一體兼顧?相較於餐桌上的器皿,茶與咖啡道具,可能因國內鑽研風氣原就興盛,似是展現更鮮明的探索意圖。以前者為例,光是如何少量簡易沖泡,同時不擠壓茶葉、讓茶味茶香完整綻放,且能輕鬆濾渣清洗,至今已提出無數因應之方——非僅僅在視覺上求獨特新奇,而是真正立基於對飲食的深刻理解、以及讓生活更美好更舒適更美味的迫切期盼下,所提出的解答。而這樣的器物,才能令人真正感覺幸福與感激,繼而雋永傳世。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