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北京來的實習生

今年暑假,商周編輯部來了一位很特別的實習生,她是蔡亦欣,來自北京清華大學,雙修國際關係與新聞。

她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高中文科第一名畢業,原想去美國念大學,因學費太貴而做罷。憑著學測高分,她能申請進台大,但看到二○一○年九月本刊「台灣頂尖生出走!」封面故事後,轉念去中國,申請北京清華大學,成為中國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學妹。

台灣學生赴中國念大學,早在近三十年前就開始,但近五年最特別,因為兩岸狀元首度同台較勁。這批學生絕大多數都是高中母校第一位赴中國念書的人,性格好勝好強、不怕挑戰。那麼,他們贏了嗎?

好幾位同學分享慘痛經驗,「從第一名變最後一名,」「怎麼念都跟不上,滿自卑的。」「懷疑是不是穿錯時光隧道,突然變笨了?」

乍看,台灣學生被打趴了。

不過,從適應力的角度看,台灣狀元並沒有敗。

我們追蹤第一屆以學測進入這兩所學校的台生,有七五%「存活」下來,拿到畢業證書;其後幾屆,適應情況更好,存活比率達八成到九成。

許多台生大一時在挫折中度過,大二起調整步伐,開始找資源,有人纏著老師、同學請教,有人跨校、跨系選修充電,有人申請交換學生遊歷歐亞,有人猛投履歷申請實習,有人開購物網站為創業鋪路⋯⋯。拿掉自傲與自卑的情結後,機會的大門也從此開啟。

例如蔡亦欣,她發現中國的俄語學習環境比台灣好,於是選修俄語,去俄國自助旅行;大三時憑著清華名校優勢,申請到英國倫敦一流大學當交換生,趁此遊歷歐洲十國;十月,她將與同學赴北韓參訪。

許多台灣人對兩岸議題非常敏感,媒體的刻板報導,也反映人們「想像中的中國」,把陸生的拚鬥狠勁形容為大野狼,台生像無辜待宰的羔羊。

真實情況是,高手能砥礪高手,台生的聰明與靈活,在競爭環境下被激發出來。未來他們未必留在中國,卻能帶著渾身武藝,返台或到任何地方。

追蹤這群學生後,主筆田習如寫下「成功的定義,不是拿第一,而是勇敢走出去」。台灣年輕人不是草莓族,除非園丁讓他們局限在草莓園裡。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