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是美食,還是盤子?
說來有趣,台語裡頭慣稱冤大頭、凱子、或被敲竹槓者為「ㄆㄢ ㄋㄚ」,文字則常寫為「盤子」,是純粹音譯還是真有意義上的連結不得而知。然以食物言,餐具盤飾雖與食物互為表裡,但若文勝於質,樣貌虛華太過、內裡卻不扎實,難免流於「ㄍㄨㄥ ㄆㄢ ㄋㄚ」、亦即敲凱子之嫌。尤其年歲越長,看法越是務實;寧願專注於菜色本身,外在形式演出則視為相對次之、非首要關注範疇。尤其若不慎誤踩地雷,自覺當了「盤子」,更是跺足惱怒,排場再華美再浩大都不能挽回。
但這並不表示我一點也不重視「盤子」。畢竟,餐具是菜色的延伸,兩者能否彼此合襯,始終是我極度在意的一環。若能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眼耳鼻舌身意六感皆滿足,定然美味開心加倍。所以,小吃攤小館子裡素來極厭恨免洗餐具,古早或家常陶瓷器皿才是正道;也一直對頂級台菜海鮮餐廳普遍愛用歐洲皇室名牌餐瓷不以為然,總覺那華麗感和台菜海鮮講究原味、卻有無窮韻致的特色,明顯格格不入。
回想起來,最近倒是有一次用餐經驗,讓我對此事又有了新的視野與啟發。那是在坎城的米其林二星餐廳「La Palme D'or」。這裡的料理向來以融合多元風格思維、手法精準詮釋地中海在地季節食材著稱,但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是「盤子」。由主廚Christian Sinicropi與妻子攜手捏塑打造出的一系列餐盤,形狀、色彩、塗繪極其鮮妍活潑自由奔放,充滿天真玩心且藝術氣息滿滿。可明顯覺察,應是在創作之初便已精準思考將做何用途、盛裝何種品貌的菜色,遂道道都是絕妙巧搭,「盤食合一」之完整創作體現,令人便不由讚嘆微笑。可說是此刻極端喧譁炫技、不斷挑戰食客感官與想像的Fine Dining領域裡,另一種觀點與可能性,很有意思。
...本文未結束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