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題已經變了
尾牙將近,今年眾家老闆們的手筆如何?
去年尾牙,中部有家印刷業者以十二部近百萬名車犒賞員工,今年,除了十部百萬名車,他還要送十名員工出國旅遊。這個夕陽產業,每年關門的超過一百家,這老闆憑什麼這麼凱?
還記得前年討論兩岸服貿協議時,前國策顧問郝明義是這樣形容印刷業的,「小資本、小人力運作,甚至是奈米型業者」,他擔心兩岸市場若不對等開放,這些業者恐被擊潰。
兩則新聞,兩個截然不同的視角,哪一個較接近事實?
《商業周刊》採訪小組往返台中、天津兩岸追蹤發現,這家印刷業者的營運模式早已跳脫傳統,他是兩岸首家將地上的印刷機,連上天上的雲端,讓每位消費者可以網路下單,從名片到拖鞋無所不印,甚至還自建下游車隊,讓消費者在家就可以收貨。即便市場還未開放,但他的生意已反攻大陸,還讓大陸人以「爺」稱之。
白目、四處破壞、SOP狂,他就像印刷界的柯文哲,到處踩紅線,把業界的黑箱價格公諸於世、不給同業留後路的囤積原料,再用超低價格血洗市場,此人所到之處無不引發業界咒罵,同業們的利潤迅速消失,蝗蟲、蟑螂各種貶抑詞都出現了。
拆解他的營運模式,整合金流、資訊流、物流,形成了模仿障礙,而串接這三個門檻的,就是網路。
說穿了,這業界小咖逆轉營運模式,將營收結構從九成大企業變九成小散戶,其後利潤勁揚、規模暴增的軌跡,跟柯文哲極為類似。他們都善用網軍力量,用鄉村包圍城市,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如果說,一個夕陽產業的小公司,都可以這樣老店新開,翻轉自己的命運,還有什麼劣勢是無法逆轉的?
這故事的時代大背景,其實是一股來勢洶洶的「客製經濟風暴」。當上網如此便捷、物流如此快速,大量生產的商業模式正失去其競爭力,人們將更願意享受為自己量身訂做的產品。如果生產者還用標準化的老思維,還不懂得運用網路、大數據,滿足消費者身為單一個體的獨特需求,勢必將任由一個個的後進小輩「侵門踏戶」。
時代在變,考題也已變了,不管是企業或個人,如果還畫錯重點,那麼,如明日黃花的被淘汰,就不令人意外了。
本文完-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