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始於五歲

站在醫院嬰兒房前,看著一張張天真粉嫩的臉龐,豈能想像,若干年後,有人會持刀殺人。人的初始皆可愛無邪,人生劇本卻南轅北轍,以致有人含笑辭世,有人憤恨終結。近年,富二代肇事層出不窮,形成台灣接下來的社會問題。讓我不禁思索:幸運的開始,卻無法持續幸福,生命的劇本究竟是如何形成?

因為好奇,我拾起心理學大師阿德勒(Alfred Adler)八十年前的著作《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阿德勒認為,在生命開始第五年,兒童已醞釀一套獨特而固定的行為模式,對付問題,奠下「他對這世界和對自己應該期待什麼」的深層概念。以後,他即經由這統覺系統(Scheme of apperception)觀察世界,詮釋遭遇。

譬如,童年的不幸,不同人經由自己的統覺系統,會賦予迥異的解釋。長大後,A的反應積極正面:「我必須改善這種環境,避免下一代受同樣的苦。」B則憤憤不平:「生活如此不公平,他人佔盡便宜,我何須善待他人。」C的態度則是:「由於童年不幸,我做的每件事都是情有可原。」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