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上的賣菜孩子
剛下過雨的金山老街,不到八點,遊客冷清。路燈下,只剩個孩子守著一包包的地瓜、海菜,「很好吃的地瓜,阿姨買回家吃吃看!」孩子的臉稚氣而靦腆,才十二歲。每天放學,爸爸就載他到這裡賣菜;有時候,他邊賣菜,還得邊照看一旁玩耍的三歲妹妹。
爸爸呢?「他回去田裡工作。」那你有時間寫功課嗎?「回家後再寫。」週末假日,孩子下午準時到廟口旁,守著攤位直到晚上。
我總是想到這個孩子,十年後,我們會給他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此刻的台灣,壞消息多於好消息。大專生延畢人數創十年新高;國中小學校長今年退休人數較去年暴增三三%,多數正值五十五歲壯年,其中不乏辦學績優者。還有,我們的出口連四個月衰退,是亞洲鄰近各國唯一出口負成長者,連官員都坦承,「台灣衰退問題比預期嚴重。」
然而,台灣人曾經多麼驕傲,祖先跨越黑水溝渡海來台,因為自知資源有限,因此面向世界、擁抱多元,使我們曾經勝出。如今,這樣令人驕傲的台灣夢何在?
回首過去,我們浪費了太多時間,為著一塊越來越小的餅吵鬧不休,卻忘了抬起頭來,看看世界,於是,以井窺天,錯失許多轉機。
以製造業來說,我們悶著頭苦幹,長期依賴大陸廉價勞力,轉型成功者不多,意願、能力都不夠強;隨著大陸勞動條件的惡化,甚至出現一批回不來的台商、台幹。至於政府,無法搭造舞台,提高企業創新、冒險的誘因,只是一味的補貼,結果,到底補貼出什麼樣的競爭力?
去年開始,全球製造業版圖正進行一場關鍵逆轉,中、美兩方的翹翹板正在傾斜,工廠、技術、人才都在挪移。主筆呂國禎領軍《商業周刊》採訪團隊,深入美國四大州採訪發現,「阿拉巴馬、喬治亞州界,韓國工廠聚落綿延近百公里;連在旅館吃早餐,到處都是韓國人……。」在這個長期趨勢裡,卻不見台灣的角色。
美國,正一步步找回她的美國夢;韓國,則在新興市場持續扎根、攻堅。我們呢?
該是抬起頭來,往外看的時候了!
本文完-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