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貨是品牌的前身?
我在中國大陸的網路上購物的時候,發現大家最常產生的需求是如何辨明真假。
看過一個賣家的話術很經典,他賣的是B牌的經典格子Cashmere圍巾。他先說他從不賣假貨,他也瞧不起那些賣假貨的人,為了要打擊這些造假的人,他提供了一批限量的「真品」,因為是從代工廠的總務人員身上拿來的,總務住他家隔壁,手上有一批公司叫他拿去銷毀的瑕疵品,結果賣家看到了,覺得可惜,就拿來鋪在網路上,讓想買B牌的粉絲們可以用低價買到可忍受的瑕疵品。
賣家甚至還會教你分辨真假,例如商標的排列先是品牌名、國家、藍標;車線是一直線,不會歪斜;Cashmere重量很輕,但是握在手心很暖;格子條紋顏色清晰,不會糊掉;Logo的刺繡清晰之類的。還有說法是香港代購,專櫃同步,貨到付款,包退包換;同一個單品,價格從人民幣一萬三千六百到一百元有找,哪個是真的?
曾經聽一個無法辨識是不是謠言的話術,大意是說,仿冒品抓不勝抓,甚至廠商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們寧可消費者買他品牌的仿冒品,而不要對他的品牌一無所知。以中國大陸來說,假貨反而變成品牌消費者的養成過程。
中國的消費者這十年來富了,但無法擺脫在真假之間掙扎,他們都知道那是個符號,手上沒掛著像樣的包,腰桿挺不直;真花了四、五個月的工資去買一個真貨,肚子餓了又不能煮來吃。真真假假搞了十年,最近有些數字似乎說明中國消費者很有決心棄假還真。
一方面大家在仿冒品的「教育訓練」上花了不少學費,辨別真假的能力跟GDP的增幅是一樣的,輕易瞞不了他們;加上也有了一些社會地位,學了一些社交禮儀,很怕被當場識破,羞憤離場。
不過,現在也還是一小部分人富起來,一大部分人還是需要一些假貨安慰心靈,光是這樣,中國即將是奢侈品消費的世界第一了。這個商機,我們好像不該錯過。
「店長學堂」、「經濟達人」專欄本期是最後一期刊登,謝謝讀者支持,未來將有新的內容呈現給您,敬請期待。
本文完-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