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成敗仍有變數

BOT讓日本新幹線負債三十七兆日圓

高鐵案在台灣炒得火熱之際, 政府官員實在應該看看 日本國鐵的經營及民營化過程, 並引為借鏡和警惕。

正當政府為高鐵案不需動用分文公帑而私心竊喜之際,部分學者專家卻為官方的如意算盤感到憂心忡忡,徵諸鄰國的南韓高鐵及備受世人矚目的英法海底鐵道等工程,都發生建造時追加預算的情況,台灣本身雖以BOT(興建、營運、移轉)案進行而可望降低風險,但也並非絕對把握,萬一發生問題,最後仍須仰賴政府善後。

事實上,以日本為例,當年運輸省在編列東京至大阪的新幹線,五百一十五公里建造預算為一千七百億日圓,孰料在完工時卻追加一千一百億日圓之鉅,可見高鐵預算難以掌控之一斑。而且,官方在投下鉅資營運之後發現是無底洞,幾經折騰在十年前開放民營化,以為藉此可以逐年償清二十五兆九千億日圓的債務,以及安排十九萬五千三百位國鐵職工的出路,但是現實發展卻未依循「國鐵經營改革基本方策」發展,以致民營化十年的債務反而躍增到三十七兆日圓之鉅(成長十二兆),單是每天利息即四十餘億,想要平衡如此赤字經營的窘況,官方童騃性的評估是必須挨到公元二○○三年。

造成日本國鐵陷於泥淖的現象,主因是官方過於急功近利所致。依據學界撰述的「國鐵再建,最後之選擇」等專著透露:自從昭和二十四年(一九四九)六月實施「國有鐵道法」,便已背負鉅額赤字,後來想要透過新幹線子彈列車來反敗為勝,卻仍不敵航空時代的挑戰,因此才苟延殘喘到十年前放手民營化。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