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G/PE比的玄機和迷思

想要搶進電子股,先吃一顆「G/PE比」靈丹

在電子股的凌厲攻勢下,許多投資人陷入了「不進電子心不甘,買進電子心不安」的矛盾情緒中, 在有同樣經歷的美國,有人提出G∕PE比,來檢視各產業投資的可行性, 不過投資人仍須勤於了解公司的基本面,免得陷入本益比以外的另一個迷思。

股市從年初的七千點漲到七月底突破萬點關卡,電子股扮演著吃重的角色,尤其是由六月初到七月底的這兩個月,大盤在八千點築底反攻,直上萬點的這一波凌厲漲勢,更是幾乎全看電子股表演,讓眾多投資人深深陷入「不進電子心不甘 ,買進電子心不安」的矛盾情緒之中。

期待的股價成長率

「心不甘」是因為電子類股指數漲幅已超過二○○%,很多強勢股的股價在填權以後的漲幅已經高達三、四倍,獲利率十分驚人;「心不安」是因為高價的電子股看起來隨時有回檔的可能,而且以往電子股最能讓投資人堅定持股信心的低本益比特質,在電子股大漲之後已不復見,電子股的整體本益比已經從年初的二十倍向上調整到六月底的三十倍,許多電子股的本益比甚至已經高達四、五十倍,不少人都在盤算:電子股是不是太貴了?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