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板塊政治下的台灣
冷戰後,國際情勢出現了兩種板塊現象,一個是經濟板塊,一個是政治板塊。
經濟板塊主要有:(1)東、西歐融合之後的歐盟;(2)美、加、墨整合而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區;(3)以中國大陸為核心、日本為副核心、亞洲眾小龍為外緣的東亞經濟國。經濟板塊的形成,主要是許多因意識形態對立而存在的藩籬消失了,從而使得原本的地緣因素與市場力量重新產生了巨大的融合能量。
政治板塊則較為複雜。首先,是蘇聯解體,一方面為北約東擴提供了機會,從而擴大了歐盟的勢力;另方面在亞洲,則有「中」、俄及中亞三國的「軟結盟」,以及因北約東擴而促成的白俄、俄與北京的軸心連線。其次,是美、日正在強化中的「安保防衛新綱領」,使美、日與北京隱然形成一種對立的情勢。再次,則是實力與範圍在持續擴大中的「東盟」。今年年底,東盟九國還將邀請「中」、日、韓三國召開東亞高峰會議,此一會議,極有可能形成並凸顯出向西方價值挑戰的「亞洲價值」,使政治板塊在互動中也隱約浮現出文化或文明成分的較勁。最後,則是「中」美兩個強權微妙的分合關係。從美國立場看,美國對北京是交往中有圍堵,圍堵中有交往;從北京角度看,則是對立中有合作,合作中有對立。以上,即是國際大勢在跨世紀之交的勾繪。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