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小米蝦×遺忘之味
鐵支路上慢尋味
一個旅人、五個火車站買來的便當,交織出三段時空變遷的故事。以下是列車長劉克襄親自帶路的書旅,有情有愛有感慨,列車即將出發,請備好熱茶慢慢看……
光復初年,放置在月桃葉上,三角形的手工飯團,不知是如何的典雅形容。這種池上便當最早的前身,任何旅人若看到,相信也都會流口水的。它的內容如下:黃蘿蔔、梅子、烤肉、瘦肉片、豬肝、炸蝦餅、蛋餅。此外,還有卜肉!但最讓我感到激動的菜色,大概是混在蝦餅裡的小米蝦了。我翻撥著買來的兩個便當,雖然米粒個個滑潤,十種菜色亦色澤飽滿,彷彿地方物產都到齊了。只可惜,就是找不到小米蝦。記憶裡,晚近每回來這兒買便當,好像也未看過小米蝦餅了。
為什麼要找小米蝦呢?原來,小米蝦是附近大坡池的特產。池上之名,池上之米,都和這歷史著名的大埤息息相關。過去經過池上,往往都會順路拐個彎,瞧瞧這個大池的狀況。
大坡池係由地下湧泉形成,形成花東縱谷最大的淡水沼澤溼地。日治時代,植物學者已經來此調查自然資源了。大坡池早時非常遼闊,據說比現今的大上好幾倍,湖上常有竹筏人家,撐著竹篙在池面上梭巡,採摘蔬菜,捕捉魚類。撐遊竹筏的經驗,也成為當地老人家最懷念,且琅琅上口的美好記憶。三角飯團出現時,它是知名的台東八景,當時池上鄉有七十多戶人家,靠著大坡池捕魚蝦養鴨為生。只是大坡池的風光迅速不再。一九七○年代,幾次大颱風造成池水日淺,加上水利單位圍湖闢田,導致水域面積急劇縮減,短短二十餘年光陰,淪為三、四公頃的小濕地。
...本文未結束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