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家許士軍談「畢業即失業」現象

傳統系所組織已不合時宜!

高學歷等於高失業率的背後,凸顯出「學非所用」的現象,到底大學教育在職場上應扮演何種角色?

由於全球金融海嘯所帶來的失業潮,暴露了一個存在已久的教育與職場間配合失調問題,這也就是人們經常所說的「用非所學,學非所用」或「畢業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也找不到人」的現象。尤其依最近發表的一項就業大調查(遠見民意調查中心),大學畢業生擔心自己畢業即失業者高達七五‧四%,而研究所以上學生更達八六‧一%,真正說來,造成這一問題或現象的原因,有極大部分來自我國教育機構的制度僵化。

以大學院校內的商管學院為例。首先,一個基本問題,大學是否應該以培育就業人才為其任務?在實務上大學是否將培育職場所需人才視為本身任務,可隨不同大學有不同立場;不過在原則上,究竟採何者立場,一所大學必須取得校內的共識,才能將「培育人才」這一任務具體落實。

也許上一問題無法一概而論,大學內確有許多領域,如一般認為屬於大學主體的「文理學院」 (humanities and sciences)──例如哈佛大學內的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或其他綜合性大學內通稱的LSA(Literature, Sciences and Arts)學院──其任務與宗旨確實不是為培育職場人才。尤其在美國還有不在少數稱為「博雅書院」(liberal arts college)者,甚至將實用性專業人才教育排除在外。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