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赫伯與胡波

寫稿前,佩修捧著一本書很興奮的來找我。那是一本讓你第一眼就會愛上的書,精緻的硬殼包裝。蘇富比英國區主席司徒爾頓(James Stourton)執筆、去年出版這本著作《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當代全球偉大蒐藏家),列舉二次世界大戰後,半世紀以來,全球最有分量的一百位蒐藏家。他登堂入室到這些藏家——全球級富豪們的府邸,拜訪他們的蒐藏。哇,真是過癮。

我們在台灣找不到這本書,網路上的披露有限,於是緊急的透過管道,從香港快遞過來,週二下午在雜誌出手前抵達。

誰能被列名?這是不容易的殊榮,有些人已經作古,多數是有錢大亨,這我就不多說。倒是有兩位平凡小人物入列,很特別:一位是退休的郵局員工赫伯.佛格(Herb Vogel)、另一位是檢查牛津地區下水道的英國泰晤士河管理處職員胡波(James Hooper)。

為什麼郵局職員能成為大蒐藏家?

赫伯本來主修藝術史,後來覺得「當蒐藏家比當藝術家更好」,於是開始蒐藏藝術品。他與妻子分工:丈夫的薪水支應生活開銷,老婆的薪水用來買藝術品。他們有獨到的蒐藏品味,所買的藝術品屬於「潛力股」,價格不高。歷經數十年,他們在位於曼哈頓公寓的臥室內,總共蒐藏超過兩千件作品。藝術評論家說,佛格夫婦展現了其他富豪蒐藏品最缺乏的個性。《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說:「他們的蒐藏品比大多數美術館還要多。」

他們的故事給了我啟發:這才是真正的富翁?真正的富足。

費篇幅談此,與最近香港春拍會引起的關注有關,這是一場全球富豪的競逐場。四月十一日,《商業周刊》有一組採訪同仁(包括製作人劉佩修、資深撰述林亞偉、攝影翁挺耀)在香港紀錄兩項歷史交易,其一,明宣德皇帝的御用三足爐,以約合新台幣四億五千萬元成交,創下世界金銀器的世界拍賣紀錄。同一天,另一件全球稀品——南宋官窯粉青釉紙搥瓶也以約合新台幣二億六千萬元,寫下最高價的宋瓷世界紀錄售出,這是史上排名第五高價的瓷器。

兩項中國藝術品的創新世界賣價,數字背後,有些意涵。藝術品市場雖是過去《商業周刊》較少碰觸的題材,但是,對於全球趨勢的脈動變化,我們不能忽略,因而這期以封面故事較大版面處理。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