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第 476 期
-
- 創辦人聊天室 牛肉在哪裡?
- 皇甫石專欄 香港這盤棋
- 商場自慢塾 陳水扁掌握台灣政治的關鍵位置
- 去梯言 別讓「都老爺」笑我們遍地腥羶
- 台北耳語 王文洋的大手筆,讓王志雄怕怕
- 台北耳語 新聞局、公平會,惹得起五大家族嗎?
- 火線話題 官員委員互踢皮球,和信、震旦左右為難
- 火線話題 吳東進一度想辭新纖董事長
- 火線話題 前士林官邸侍衛仲介兩岸經貿
- 火線話題 游日正在特權邊緣賺「有義之財」?
- 火線話題 纏訟三年,林挺生「借錢」有罪
- 火線話題 為了三千一百元,統一獅領隊挨告
- 特別企劃 改選風暴正威脅農會金融
- 特別企劃 農會的未來還在財政部、農委會的手中拔河
- 特別企劃 他們明明有錢,卻不給我們資遣費
- 產業風雲 高清愿、曾正仁為什麼吃不下國際商聯
- 封面故事 張榮發獻策,李登輝政改
- 封面故事 雙首長制闖關成功,田弘茂行情漲停板
- 封面故事 蔡政文如何受知於李登輝?
- 封面故事 賴國洲替李登輝說出兩岸關係的底線?
- 封面故事 不當董事長,張榮發還是「老大」
- 封面故事 宋楚瑜變成「哀怨老三」
- 封面故事 江丙坤行情翻升,國發會裡展歡顏
- 特別企劃 誰把競爭對手殺了
- 特別企劃 網路革命正在加溫
- 特別企劃 電視台九六年紛紛鬧「鬼」
- 特別企劃 中共「武」力犯台,超視大賺三千萬
- 特別企劃 從此,每個月都會有人脫
- 特別企劃 用EQ進帳一億三千萬
- 特別企劃 很多人每天對著這個窗戶
- 特別企劃 范曉萱用魔法變鈔票
- 特別企劃 一個月內狂銷二四○○輛
- 特別企劃 刷卡也要講「主題」
- 特別企劃 台灣人去年喝了七三○萬瓶紅酒
- 火線話題 花六百萬把自己「冷凍」起來
- 產業風雲 兩天內賣出三百萬元防身器材
- 大陸焦點 鄧小平家族特權岌岌可危
- 人物特寫 左手買、右手賣,一年淨賺三千萬
- 產業風雲 投資風險惡化,台灣信用暴跌
- 產業風雲 期貨是股市助力還是阻力?
- 產業風雲 九七房市緩慢回春?
- 產業風雲 阿扁無心插柳,公車專用道沿線「賺到了」
- 國際視窗 免錢的軟體有致命的病毒?
- 國際視窗 美國零售巨人「性」、「色 」纏身
- 國際視窗 二十二州聯手卯上眼鏡業者
傳統農會體制正逐步崩潰
農會的未來還在財政部、農委會的手中拔河
特別企劃|
撰文者:
汪睿祥
|出刊日期:
1997-01-02
農會曾經是穩定農村社會很重要的組織,然而幾經變革,現在卻成了掌控地方政經大權的龐大怪物。農會為什麼需要改革?又該如何改革?
行政院於八十五年四月核定「金融監督管理改進方案」以後,修改農會法以徹底解決農會信用部的問題,已是各單位都在進行的工作。然而,農委會與財政部還有不同的意見。這兩個部會的主張,其實正代表兩種不同的看法。財政部的改革主張,是希望將農會信用部改造成單一功能的現代化金融專業組織,而農委會則希望維持農會傳統的多功能組織形態。正由於農會長期以來負擔著多重的任務,也承受著多重的牽制,不管往那個方向改,前景都不樂觀。
傳統農會正在瓦解
自從西元一九○○年三角湧(三峽鎮)成立第一家農會以來,農會一直是台灣農村同時具有金融、推廣、供銷、保險的農民合作組織。透過農會的運作,農民可以「一次購足」,得到配套的服務。舉例來說,農政單位在推廣某種新的作物品種時,可以同時規劃農民所需的資金、種苗、肥料、農藥,以及收成以後的市場行銷與加工處理。農民可以在一個組織中滿足所有的相關需要,而且搭配適當,不必在資金、資材與運銷方面個別尋找不同的單位支援。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