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龍象共舞

上個星期我給讀者介紹了「沒有西方的世界(A World Without the West)」的概念,這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韋伯(Steven Weber)教授及其同事,對二十一世紀世界秩序重組趨勢的大膽預言。他們刻意選用這個誇張、聳動的標題,希望能給美國決策菁英帶來心頭震撼,刺激美國決策者跳出「以西方為中心」的習慣思維模式。

其實,從寬廣的歷史角度來考察世界秩序的演變,韋伯所說的「沒有西方的世界」並非虛構之詞,甚至可以說斑斑可考。在過去一千年裡,在大多數的時間,中國與印度這兩個板塊一直扮演世界文化經濟重心的角色,而西歐在世界經濟舞台上只是配角。根據英國經濟學家麥迪遜(Angus Maddison)教授的估算,在西元一四○○年前後(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年代),當時中國與印度兩國的國內生產毛額占全世界GDP的七五%。雖然自此以後比重逐步下降,但遲至西元一七○○年,印度和中國仍占有世界GDP的四六%左右,各分享約二三%,都比今日美國在世界經濟的二一%(購買力等值估計)的分額略高一些。所以這兩個文明古國長久以來非常習慣於「沒有西方的世界」。

習慣於現存世界秩序的讀者可能很難想像,二百五十年前個別西歐國家與中、印兩國在經濟規模上的懸殊比例。清乾隆年間,瑞典東印度公司為了爭取海上絲路的巨大商機,籌募鉅資建造一艘當時世界最大的三桅帆船「哥德堡號(Goteborg)」,一七四三年這艘船從瑞典哥德堡港出發,歷經十八個月的航行抵達廣州。哥德堡號第一次回航,載滿了茶葉、絲綢與瓷器,這批商品的市場價值,超過當年瑞典的國內生產毛額。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