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爾十年政績 抵不過對伊拉克失策

在位十年之後,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終於宣布,將在六月二十七日下台一鞠躬,但很少有英國人會為他掉眼淚。民調老早揭露他的不得民心。五月三日,地方與區域選舉賦予選民將布萊爾踢下台的最後一次機會。他們用雙腳踢開布萊爾,將權力交給保守黨員、蘇格蘭國家主義者、威爾斯國家主義者,以及除了言而無信的工黨以外的任何人。多數人和工黨的布朗(Gordon Brown)一樣,希望布萊爾去年就下台。 是英國人不領情,還是布萊爾罪有應得?但一如往常,事實還要更複雜。許多數據顯示,布萊爾使英國現在變成一個比一九九七年更好的地方。儘管稅負加重,但持續經濟成長已使得一般英國人富裕許多。低劣的學校和破舊的醫院變少了。儘管許多考試缺乏準確性,但得到高分、進入大學就讀的學生越來越多。歸功於最低工資與貧窮勞工家庭的稅負優惠,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執政時所得不均的現象已漸消退。

站在自由進步的一邊 讓英國變成開放典範

上述這些政績是可衡量的;不過,同樣具有價值但不容易證實的是,布萊爾已協助英國成為一個包容性更大、更國際化的地方。英國現在有人權法案;同性戀的法定伴侶關係獲得承認;蘇格蘭、威爾斯,甚至北愛爾蘭的自治範圍擴大,而北愛爾蘭的和平更是布萊爾最大成就之一。 在布萊爾統治下,老舊發霉的英國變成國際上的開放典範。大規模移民(尤其是來自前東歐共產國家)推升經濟,而且未引發嚴重的憤怒反彈。擁抱全球化,已經使得倫敦成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布萊爾已經改變了歐洲議題,而且為了迫使人們注意氣候變遷及非洲貧窮問題,他所做的努力比任何一位西方領導者都要來得多。 瀏覽這份清單之後,你可以加註星號與註腳:在經濟上,許多功勞應歸功給布萊爾之前的保守黨;在移民方面,科芬花園裡快樂的捷克女服務生,換來的是憤怒的伊斯蘭教徒;在公民自由方面,他協助的是同性戀而不是受刑人或年輕弱勢者。不過,就均衡而言,布萊爾還是改善了英國,而且他通常站在自由進步的一邊。《經濟學人》不後悔曾支持過他。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