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能突破「龍應台困局」嗎?

台灣民主發展的宿命

龍應台女士在「陳水扁這一課」中自問自答的回答了三個試題。一、陳水扁應不應該下台?答案:應該;二、若法律手段已窮,輿論壓力不起效用,你如何讓他下台?答案:可以是群眾運動,但必須是合法的、非暴力的體制內的群眾運動;三、你捐不捐那一百元?答案:不捐。因為拉倒陳水扁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制度的檢討,機制的改造,與人民民主素養的深化」。龍應台看到了台灣民主發展問題的核心──制度。遺憾的是,這個核心或許也正是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困局。

總結人類長期以來政治民主化的經驗,各國民主政治發展雖有因時因地的差異,但必然也有一些幾乎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共同成分」可以提煉出來,包括:一、人民素質;二、法治文明;三、中產階級(公民社會);四、輿論自由;五、政黨競爭;六、司法獨立。這六個「共同成分」越齊全,純度越高,就越可以獲得一個好的民主政治。但這只是「通則」,六個通則之外,還有一個或許是更重要的、但其良窳卻又不完全取決於人民努力程度的機緣:憲法,也就是龍應台點出的制度或機制。

近年來,台灣的民主現象雖然紛亂,但平心而論,在「共同成分」上的表現及成就還是令人欣慰的:一、多黨制的確立避免了單一政黨對政治權力的制度性壟斷;二、輿論自由開放,對政府、政黨與政客形成了監督制約;三、各類選舉基本有序進行,使民眾得以廣泛參與公共事務;四、司法有限獨立(雖然還有很大進步空間);五、軍隊基本中立,未顯著介入政治……。所有這一切,都應讓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感到自豪,蔣經國死而有知,也一定十分欣慰。然而所有這一切,似乎都抵消不了「制度」因素的先天缺陷對台灣民主政治所構成的制約甚至戕害。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