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這樣的熄燈

在一片有三千株樹的樹林裡,要挑選出五株具有潛力的樹苗。」你,挑得出來嗎?

這是《執行力》一書共同作者瑞姆.夏藍(Ram Charan)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一篇文章「終結執行長接班危機」中提出的問題。瑞姆.夏藍認為:「執行長的接班計畫是萬中選一的工作,就好像在成噸礦石中,只能淬煉出一盎司的黃金。」而大部分企業都缺乏這種識人的眼光,也很少有人會特別發展這一部分的能力。於是,一項統計顯示,由於缺乏完善的接班制度,有五分之二的新任執行長會在一年半內陣亡。

慧眼識出資優樹苗,這不只是眼光,這是一套人才遴選與培養的系統。這期《商業周刊》封面故事,我們談的觀點就是:不要等待英雄,要靠制度!雖然台灣的資本主義運作已經多年,但是企業內部的人治色彩還是濃厚,制度、系統運作非常不成熟。於是,舉目多是靠機會財、靠英雄掙得一片天的中小企業,大環境變化了、英雄不靈了,企業也就落幕了。這重大影響了台灣企業的生命期。

針對此,在台大國企系教授湯明哲的協助下,我們製作了〈台灣一百大企業接班人調查〉。數據顯示,雖然有八七%的大企業認為接班計畫很重要,有「實質接班計畫」者(詳內文)卻只有二五%。

沒有實質接班計畫的後遺症,已經在發酵。可見的未來,我們的執行長們因為養成過程多在一個事業部升遷,會出現功能障礙問題,思考不夠全面,深度也不足。

上台後,就變成「小腳穿大鞋」的窘境。

除了封面故事外,這期《商業周刊》的重點書摘,也談交棒。兩種交棒,前者是企業交棒,後者是人生交棒。這是美國KPMG會計師事務所總裁尤金.歐凱利(Eugene O'Kelly)去年辭世前的一部作品。他說:「我很幸運,醫生說我還可以活三個月。」這是五十三歲的他被宣布罹患腦癌的一段人生體悟:「生命的盡頭非得是最糟的部分嗎?可不可以把它變成人生最棒的部分?」在他進入生命倒數一百天的階段,他真的做到了,他管理自己的死亡,列出一份最後時日的工作清單。

看他的書,讓人動容。一個會計師走了,但留下一本可以傳世的作品。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