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越來越多人不快樂,他們的原因都跟工作有關。

心裡的無異曲線

每個人都可以講出一堆理由:「工作壓力讓我喘不過氣」、「經濟負擔沉重」、「我的工作無法兼顧生活品質」……。在製作本期封面故事「背叛『成功』!」時,同仁們就為此產生激烈的辯論。有人認為,那些能夠掙脫世俗框架,做自己的人,都是衣食無虞的經濟貴族才有的奢侈。

但真的是這樣嗎? 從經濟學的角度,其實不然,它告訴人們:你的每一個決策都是理性的,也都是自由的,不是被迫的。隨著你的人生價值觀不同,你的心裡會產生一個「效用函數」(utility function),然後畫出一條「無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

這條線,反映出你對各項事物的偏好,它是你心裡的天平。譬如,你吃一碗麵的滿足感,必須要三碗飯才等同;又譬如,你得到一句上司讚美的幸福感,遠遠超過一千塊的獎金,約當於一萬塊的獎金。又如,你寫壞一頁文章的挫折,約當於你丟掉十萬塊錢。

除了這條無異曲線外,你的人生還有一條「預算線」,它表示你現在所擁有的時間、金錢、人脈等等資源。

而你的每一個選擇,都是落在這條預算線與無異曲線的交會點。當客觀環境不能變的時候,你只能藉由改變你的偏好(效用函數),才能改變那個交會點。

這樣說,會不會很複雜? 舉個例子,這次主筆劉佩修去訪問作家游乾桂時,游乾桂跟我們分享了他的生命歷程。當時,他三十七歲,放棄醫院的高薪工作,以寫作與演講為生,沒有存款,太太沒上班,還要養兩個孩子。在預算線下,他改變了自己的效用函數,把物質欲望降到最低,照樣找到幸福生活的方式。

「關鍵不是你的錢夠不夠,而是你想把所有的好,都攬在自己身上,不想放棄。」他說。經濟學也很清楚的告訴人們,每個人的行為都來自:取與捨。

你的人生要什麼?你是誰?這個問題想清楚以後,一定要捨,才能得。但如果源頭沒想清楚,自然跟著錯誤的無異曲線,畫出錯誤的交會點,人生因此陷入無盡的擺盪。這期封面故事的執筆者還包括資深記者吳錦勳、鄭呈皇。

此外,也想在此做個預告:下一期的《商業周刊》,我們將鄭重推出英國《金融時報》亞洲專刊中文版。《金融時報》每天提供全球超過一百六十萬名白領菁英重要的財經資訊,連投資教父巴菲特都是其讀者。我們相信提供更寬廣的國際觀點,也是《商業周刊》對讀者重要的服務,請大家拭目以待!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