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遙遠的碰撞

本週《商業周刊》取材兩個看似不相關的題目,卻在不相關中遙遠的碰撞著。其一,封面故事「新無產專政」;其二,彼得‧杜拉克的德文新作《領導未來》。

先談這位九十六歲的管理大師新作吧。新作有一部分,他拋出一個問題:「什麼是對企業真正有利的?」他回答:「根據我的經驗,只有那種強調『企業』而不強調『家族』的家族企業,才能擴展開來。」他舉超過一百年歷史的杜邦為例,該公司所有的創辦人男性後代都能進入杜邦,不過必須從低階開始。若他們想爭取更高階的位子,必須由一個非家族成員組成的委員會,來審核他們是否比同層級的員工更優秀。

當你看完這篇書摘,再看本期封面故事後,自然會感受到我所謂「遙遠的碰撞」。

我們的話題層次,還談不到家族企業的永續經營,而是感嘆一群連錢都不願意多掏出來,就取巧想掌控上市櫃公司經營權的老闆們。我們稱為,台灣股市的「新無產專政」。無產,專政,在這個時代有了新解讀。

你大概很難相信,有一群董監事們把自己持有公司股票全部質押光了,於是變成不花一毛錢在控制一家上市櫃公司,這公司是鼎營,目前總資產將近九億。未來,資產能剩多少,我不知道;還有人只花十一萬的本錢就操控一家總資產近三十四億的公司。這是營建股林三號的實例。

「新無產專政」現象,正在發酵。根據《商業周刊》副總主筆朱紀中與研究員劉承賢的調查,過去三年來,有七五%的上市櫃公司,其董監事持股比率降低。這其中,有二五%的持股比率降低超過三成。進一步檢視他們的財報,其營業利益率(指本業)超過一半呈現衰退,三年均衰退幅度達一五.五%。同期間,全部上市櫃公司營業利益率卻是上揚二八‧二%。

新無產專政,是一個不合理的現象,不該被縱容。

當你在閱讀管理大師的世界級經營智慧的同時,一方面又要看著台灣上市櫃公司的不合理取巧,感嘆之聲怎會不油然而起。或許真如彼得.杜拉克所言:「人們可以想辦法改善,但卻不能使之達到完美境界。世界的終局並不在這世界裡,而是超脫在這世界之外的。」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