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掌握原料自主性,不得不走向設廠
光學三雄「搞獨立」惹毛日本原料廠?
數位相機市場今年冷颼颼,連帶影響光學元件廠獲利。在此時更傳聞,光學三雄最近與衣食父母——日本小原光學出現緊張關係。

■光學三雄甘冒挑戰日廠的風險,主要基於上下游整合,對降低成本有幫助,然其深層意義也顯示,光學市場的競爭已日趨劇烈。 (攝影者.本刊資料 )
大立光電、亞洲光學與今國光學自下半年以來,陸續以自行設廠,或轉投資方式,提高原材料——玻璃毛胚的自主性。沒想到,自主美夢的八字還沒一撇,消息已傳至日本小原光學(Ohara)高層耳中。為確保原料供應與雙方合作關係,亞光董事長賴以仁甚至親赴小原日本總部「禮貌拜訪」。
大立光董事長林耀英曾比喻,玻璃毛胚計價是以公斤計算,玻璃鏡片卻是以件數報價,但光學廠若無穩定的玻璃毛胚來源,研發、業務能力再強,都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小原光學是全球最大玻璃毛胚供應商之一,與競爭對手日本保谷光學(Hoya)各擁有近五成的供應量。
兩年前,賴以仁曾許下「一○三○」目標,也就是在二○一○年達成營業額三十億美元。而如何在營收擴張後還能保有一四%或更高的毛利率,唯有掌握玻璃毛胚的自主性。因此,八月初賴以仁在法人說明會上宣布,將在大陸設廠生產玻璃毛胚。而這番形同直接挑戰供應商小原光學的舉動,看在同業眼中不禁為亞光捏把冷汗。
...本文未結束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