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狀元

他們是台灣的稀有人種,出現率只有三、四萬分之一。有人想測他們的智商,有人想一窺他們的竅門;其實,他們光靠名字就可以賣錢——他們是大學聯考的狀元。多年以前,他們在七月打敗全國好手,遙遙領先,隨著記憶淡去,他們也沒入尋常人間,不復辨認?

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大學的室友當中,有一位同屆的聯考狀元,然而後來得到諾貝爾獎的,卻是李遠哲,而不是那位狀元。學校成績與日後成就,究竟有無正相關?

去年出版市場出現一本書《怪招老爸狀元郎》。作者序聲稱:「這是一位天才老爹使盡種種心機,使出式式『賤招』,幫助自己資質『並非頂尖』的兒子,成為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度大學入學指定考試,第二、三類組雙料狀元的故事……。」這本標榜「如何打造狀元」的書,在狀元老爸以名嘴姿態游走校園、電台下,一下子賣了六千本。

台灣的社會價值一心追逐學校成績,但回頭檢視昔日聯考的狀元,當年「最厲害」的考生,他們的將來也會一路領先嗎?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