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堅砲利迷思仍在

六千多億軍購預算引起社會福利團體的抗議,這在台灣是第一遭。並非社福人士不明白覆巢之下無完卵的道理,而是預算內容不合理、執政者對軍購經費的心態有問題,才出現反對的聲浪。

十九世紀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說:「三十年後,日本將興起,中國將衰弱。」他為什麼如此說?因為他看見:日本留學歐洲的留學生,致力於學習歐洲各國的典章制度,歸國後實行之;而中國派去歐洲的人士,到處打聽「哪個廠的船砲性能較強?哪個廠的價格便宜?」而最終總是選擇採購比較便宜的船砲。

三十年後,甲午海戰,日本痛擊中國,「洋務運動」頓時崩盤,才出現光緒「百日維新」與後來的君主立憲,但為時已晚。非但大清帝國完結,中國也延後了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時程,甚至香港到一百年後才回歸。晚清的自強運動是一項國民覺醒,可是「洋務運動」卻走岔了路,由「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變成「買夷之船砲以制夷」,最終是「西夷」的船砲打不過「東夷」──不是西夷不如東夷,而是中國買了次等貨。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