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孰為本?

國際大企業的真正身分,已經很難以疆域去界定。你很難說,這是一家美國公司或荷蘭公司。具體面,在國際大企業,可以看到人才的多國籍化,更可以看到資金的國際化。簡言之,那是一個混血形態。

去年底,《商業周刊》資深記者吳修辰曾經寫過一篇報導「宏碁接班人是義大利人?」他從宏碁泛歐地區總經理蘭奇(Gianfranco Lan)晉升為國際營運總部共同總經理探討,台灣公司邁入真正國際化的意義。當時,我看到這訊息有些震撼,因為,過去我們都遠遠的觀看,哪些華人擠入了國際企業總部。但從沒想到,由台灣人建立的電腦品牌有一天可能由藍眼金髮者主導。

這就是企業的國際化,我們其實應該為這些台灣企業歡喜的。

也因此,當你猛然發現,中國信託、台積電的資本結構中,外資持股已然超越五○%時,多少有些錯愕。他們是台灣企業嗎?根據《商業周刊》的調查發現,台灣已經有六十家上市公司的外資持股超過三○%。這變化就在最近八個月間。

外資的投資原則還是重要產業的龍頭為主,因此,當中信金要買萬通銀行時,外資法人還給予中信銀董事長辜仲諒建議價,同時,不忘提醒他:「如果你價格買太貴,我就要拋中信金的股票。」這樣的「恐嚇」,有多少執行長敢不當一回事,也可見外資已經在左右台灣企業的實際運作。

這期《商業周刊》封面故事〈華爾街攻占台灣〉,正是探討外資大舉進駐台灣龍頭企業的影響。

大體而言,這都有助於台灣績優企業的營運、便宜國際資金取得。不過,《哈佛商業評論》的提醒,很值得企業主深思。在這期封面故事中,也同步披露。

外資法人的錢是游離的,他們的思維畢竟短利,這與企業的長期布局是否產生衝突,很值得提醒。追根究柢,誰才是企業真正的老闆:法人股東?還是顧客?

雖然外資法人有助於穩定股價,但是,華碩財務長李祖堯認為:「華碩的原則,絕對是先見客戶,再見法人,因為只有客戶才會給訂單。」孰為本?一切了然。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