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小公司長大

去年秋冬之際,商周的兩位主筆李采洪與黃惠娟去爬玉山,同行者是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及其高階團隊。爬高山,可以看出許多人性,包括企圖心、韌性、團隊性。她們在爬完玉山後都對王品這支隊伍印象深刻,這是一支年輕,但很不同的團隊。後來在商周內部的一次閒聊中,大夥對這家新竄起的餐飲集團產生濃厚興趣,有人脫口而出:「能寫成封面故事嗎?」

王品?戴勝益?封面故事?

這與過去《商業周刊》的封面故事選材邏輯相違。第一,近來我們已經很少以一家公司為封面。第二,王品集團雖然去年營業額高速成長,但畢竟是小公司。他們旗下的任何一家公司都擠不上《商業周刊》的(五百大服務業排名),這樣的「小公司」,必須有很強的正當性才能成為「封面故事」。因為大夥太好奇了,所以,決定組一個聯合採訪隊,探索這家小公司高成長的奧秘。戴勝益是性情中人,他聽到一大夥人要去看他,爽朗的就直接到商周。這是一個有意思的早上,既是一場演講,又像是一場三堂會審。演講後,我們決定要記錄下一家「小公司長大」的故事。王品,曾經只是一家很地方型的牛排館,經營者還是從製造業出身的半路客。在賺了錢後,他們也曾經貪心的開起蒙古烤肉店,又想去搶阿媽店的生意賣粽子,但效益不彰。他們是一群有衝勁的獅子,卻一度面臨營業額停滯的瓶頸,反省之後,決定暫緩腳步,捲起袖子建高速公路。普遍而言,台灣餐飲業是管理落後的產業。或許是來自於不同行業,戴勝益有不同的思維,他挖角麥當勞的人才,進行組織變革,而有今日。我想,他的明日也絕非吳下阿蒙。

戴勝益早期的貪心,是所有的小企業主共同的經歷。但他的兩大優點,卻是多數老闆遠遠不及:第一,分享利潤給員工;第二,建立管理制度。這是他不簡單之處。

戴勝益的故事,由《商業周刊》資深撰述費國禎執筆,主筆李采洪協助製作。工作小組由農曆年前忙到年後,在除夕夜那天,我們仍密切的討論該如何調整寫作角度。看完主文後,我寫下這段文字:

這真是一個難忘的除夕夜晚,寒冷的冬夜,我與國禎、采洪分別在不同的城市角落啟動自己的電腦。三個人像接力賽一般,調整這篇稿子。

辛苦了,夥伴們!我有預感,它將是一篇很棒的報導。

跨年了,我聽到,外頭的鞭炮聲響起!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