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亞」繁榮方程式:正→反→合(下)

從「正」到「反」,對右區而言,無疑是痛苦的。這十年來,日本、南韓、台灣、香港、新加坡,就此而言,堪稱難兄難弟,可以理解;也正是因為此等調整的痛苦,使它們在一段時間中,對於如何處理它們各自與左區的關係,出現過排斥、抗拒的心態。

香港在九七回歸前後,已有人(為數不多)倡議香港應與深圳或珠三角或廣東進行更密切的經貿整合,但此等意見常被嗤之以鼻,甚至被貼上「親中派」標籤;即將定案興建的港珠澳大橋,當時即被特區高官否決,理由是香港應與內地保持一定距離。東南亞的心態差堪近似,也是「欲迎還拒」,委決不下;日本則在八五到八六,及九三到九六年兩段期間,有過對中國大陸投資的風潮,但談不上大,也談不上熱,也未持續,其間甚至還提出過「中國威脅論」的論調;台灣則更不用說了,乾脆是用政府的公權力,來「戒急用忍」。

時移勢轉,滄海桑田。左區的中國大陸繼續堅定的向市場經濟轉軌,借大前研一的話,中國大陸現在「是一個比資本主義國家還要資本主義」的地方。我可以補上一個注解,一般市場經濟有效率,是因為競爭,而競爭普遍存在於個人與個人,企業與企業之間,但中國大陸不止如此,在大陸,競爭還同時存在於政府與政府,甚至於政府的部門與部門之間。這種「資本主義」無以名之,只能視之為「超級資本主義」。正是因為把資本主義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改革開放的第二十四年(去年),中國終於超過了美國,成了全球最大的吸金國。也正是與此同時,「反」的階段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