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就是Who!

海峽兩岸同受SARS疫情重創,嚴峻情勢下,也都分別面對了兩個戰場,一內一外,對內抗疫,對外抗敵。兩岸官員代表,本週在瑞士日內瓦的世界衛生大會上遭遇,然而並非切磋「抗煞」經驗,而是拚鬥新一輪的外交角力。

上週我已針對台灣爭取成為WHO成員一事有所評論,我認為北京當局如未能「主動」向WHO提出修改憲章的建議,參考援用WTO模式,接受台灣以「公共衛生實體」身分參與WHO,即屬不智。至於台灣,我也要指出,以「全球防疫不容存在缺口」作為訴求,固有助於爭取國際社會一定程度的認同與同情,但如一味拒絕「一中原則」,甚至排斥以「非政府組織」名義參加,不但成功希望甚微,反而因流於政治化斧鑿之痕,抵消了原先的同情與支持。

其實,對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或兩岸人民而言,兩岸當局的WHO之攻防戰根本不重要,人民關心的是,「誰」能成功戰勝疫情,「誰」能終究提供給所有百姓一個健康衛生安居樂業的環境;同樣的,對全球國際視聽而言,大家關注的是,兩岸當局「誰」更能展現出政府的反應力、決策力與執行力以有效控制疫情不使惡化,「誰」更能有效控制疫情不向全球輸出。人們也會看得清楚,一個政府能不能及時、有效、充分地滿足口罩、隔離衣、溫度計的需求,與它是否成為一個WHO的成員之間,畢竟沒有直接的關係。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