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嘉:我們從不拿錢開玩笑!

萬客隆夢碎台灣啟示錄

曾經是國內量販業鼻祖,萬客隆先進市場, 但也在眾人錯愕中先行出場, 萬客隆輸在哪裡?除了萬客隆, 為什麼FNAC、IKEA、Boot's都在台灣市場踢到鐵板?

萬客隆6家分店在2月12日突然拉下鐵門,宣布結束營業。 (攝影者.駱裕隆 )

二月十二日,荷商萬客隆(Makro)無預警宣布關閉全台六店退出台灣,震驚各界;二月十八日,萬客隆鐵門再度拉起,展開結束營業大拍賣,內湖萬客隆突然湧現的人潮,還造成附近道路交通癱瘓,連比丘尼都趕來搶便宜貨。感傷的是,如此盛況,卻是萬客隆告別的臨別秋波。

萬客隆於一九八八年成立,一九八九年在桃園開第一家店(由荷商SHV集團出資五五%並且主導營運、台灣豐群投資集團投資三五%為第二大股),於工業區設立大型倉儲批發中心,以零售店及公司行號團體為對象,對傳統經銷商形成重大衝擊,也帶動台灣量販市場蓬勃發展。不過,由於批發型量販在工業區內進行銷售行為,牴觸法令,因此萬客隆成立之後大約有十年時間,是和台灣法令在周旋,位於台北縣五股工業區的五股店、和高雄縣的分店,都曾分別遭到停業處分,萬客隆的開店腳步也在一九九六年開始呈現停頓現象。

比萬客隆晚幾個月開店的家樂福後來居上的關鍵在於懂得變通。當萬客隆展店腳步受挫的同時,家樂福卻採彈性化的作法,在工業區開綠店、於商業區開藍店,巧妙的迴避最尖銳的法令問題,也因而得以快速開店。並在一九九六年,以二百四十一億元的年營收,首度超越萬客隆的二百零八億元營收,坐上量販業的龍頭寶座。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