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一千億!

一○○○○○○○○○○○,這是一千億,它的後面跟著十一個零。

《商業周刊》製作〈一千大企業排名〉已經超過十年了。我從來沒看過,任何一家台灣企業在一年間能夠冒出一千億元的營業額。但鴻海的營收由二○○一年的一千四百四十一億三千萬元成長到二○○二年的二千四百五十億元,扎扎實實的增加一千零八億元,增加的幅度相當於股王聯發科年營收的三倍,很驚人的紀錄。

這期《商業周刊》農曆年合刊號,經研室研究員張珮菁與記者吳修辰依據最新出爐的一千零二十六家上市、上櫃公司營收數字,製作了〈二○○二上市櫃營收排行〉及〈營收成長一百強〉等。數字經過排名後,透露出許多意義。例如,我們在鴻海蟬聯冠軍的背後,看到強大的動力。

許多人好奇:「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又搶了誰的地盤,在已經如此大的基礎上高成長?」每一個人對這股動力的感受不同。

最近,有一位台大管理學院知名教授搖搖頭說,他看不懂鴻海為什麼能夠如此高成長?他認為,數字背後的原因並不單純。他丟出一個問號。

無論如何,郭台銘交出今天的成績單,確實難得。回顧他創業初期,一九七七年左右,他把一筆錢投資在成立模具廠,試圖培植自己的技術力。當時,有另外兩個想法拉扯他,一是把錢投資在買土地蓋廠房,賺房地產錢;另一想法是買原料囤積致富。後來,土地漲了三倍,原料漲價幅度也很大,但是深耕技術卻經過數年的漫長摸索。他一度懷疑,是否做錯決定。不過,如今,答案見真章,他下的這步長棋,奠定鴻海厚實的競爭力。

下長棋,是智慧。你不但要看得遠,還要看得準,更要走得到。

起步時,沒有人敢打包票這步棋的對錯,雜音很多。於是,很多下棋者半途放棄。聯強總裁杜書伍也說:「短視近利是人性的共通,但要得到真正卓越發展,一定要『違反人性』,願意『投資在對的事情上』」。最終戰場的贏家都是這種人。之於企業,之於個人,這道理都相通。

新的一年度開啟,這期《商業周刊》的另一封面故事〈贏在下一局〉(政治組召集人黃創夏執筆),希望能傳播出新的思維。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