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
十二月初,我走了一趟台南縣。因為這幾年中南部的廠商紛紛外移、關廠,所以我南下採訪的機會也大幅減少。這趟南下,我才發現,這兩年台灣產業結構的轉變,已深化改變許多家庭的生計,特別是中低收入者。這些人過去可以依附工廠打零工,如今這樣的機會已經可遇不可求,有人就此墜入社會的貧窮線之下。
如果你去看那一張張的面孔,去聆聽他們如何墜入貧窮線,就可以了解一個母親之怒。這位被列入貧戶的母親因為不良於行,每個月只能靠縫衣服收入二、三千元。所以斤斤計較每一塊錢的進出。孩子的老師要每一位小朋友帶一顆紫高麗菜到學校上自然實驗,她心疼不已,一顆要一百二十元的紫高麗菜卻只在課堂上用了兩三葉。母親直怪老師不知人間疾苦,為什麼不全班共買一顆紫高麗菜?家境儘管清寒,她還是讓孩子去補習,寄託未來能上大學,帶全家脫離貧窮線。她的渴望,是生活在贏者圈內的人很難體會的。
還有一個渴望,來自另一個低收入家庭的小朋友,他希望以後能讀私立中學。而這所升學率很高的私校,是他未來想當律師的跳板。我跟他母親相約,如果孩子以後能考上台大法律系,我要報導他的故事。這位年輕的母親高興的點點頭。
我會記得我的承諾。
深談後,你會從這一張張面孔看到不同的渴望。這期《商業周刊》的封面故事探討的也是一種渴望,許多想進入贏者圈內者的渴望——擁有流利的英語。英語,帶你進入白人世界,這是開拓職業戰場與更豐富知識領域的敲門磚。尤其當全球浪潮襲擊時,每一個上班族多半擁有這份渴望,所以,儘管不景氣,學英文的熱潮依然不歇。這期《商業周刊》記者李盈穎製作了〈靠英語翻身——十個CEO學英語的私房撇步〉。從大老闆到小企業主如何從零開始,開啟英語的人生可能。
此外,台北市長馬英九也在當選後立即接受《商業周刊》政治組召集人黃創夏的專訪,談國親合作的可能。馬英九的談話一向很謹慎,不太容易講出心裡的話。為了準備這次的專訪,創夏花了不少時間準備。專訪內容披露於本期《商業周刊》。
本文完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