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配息不配股,減資救淨值風潮

股本減肥.行動元年!

近年來,產業的獲利成長無法負荷股本大幅膨脹的壓力,電子公司陸續改為配息多於配股,而傳統產業紛紛以減資因應獲利艱困的變局。這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還是台灣產業發展的長遠宿命?

六月十一日,晶華酒店舉行股東常會,會中的討論案是:晶華酒店將減資一半,減掉二十一億五千六百萬元的股本。晶華酒店總裁潘思亮說:「減資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資產報酬率。」講得白一點,晶華原本新台幣四十三億一千三百萬元的資本額太多了,以現今台灣的大環境來看,晶華酒店能夠賺的錢就那麼多(晶華酒店過去三年的每股稅後盈餘分別為一.三一元、二.○八元和一.七七元),不需要投入太多資本。

場景移到五月二十三日的華碩股東會。華碩股東會決議今年配發四元現金股息,完全沒有股票股利,這是華碩從民國八十五年上市以來的首例。華碩去年每股稅後盈餘(EPS)八.一九元,大有能力配發股票股利,但是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寧可頂著頭被小股東罵,也要堅持只配息,不配股。這場股東會從上午九點開到中午十二點十五分,配息案才表決通過,施崇棠對著眾多的小股東說:「完全配發現金股息的目的是為了抑制股本膨脹速度,避免稀釋每股獲利能力。」

施崇棠和潘思亮的話,說出台灣千千萬萬企業主內心中的無奈。電子產業的高毛利已遠,不再高飛,因此必須多配現金、少配股票,控制股本膨脹;傳統產業遭逢激烈生存競爭,好比低飛的雁鴨,必須減重才能避免掉到水裡。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