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最後的縴夫
農曆春節,到馬來西亞吉隆坡大學同班的家中住了一個星期。我這位同學家中僱了一名外勞,月薪一百美元左右。工資雖廉,但生產力也不高,扼要說,就是被動、遲緩、腦筋也不甚好,一次只能下一個指令,否則不是忘了就是亂了。看到這樣的外勞,一般華人很難不產生華人確實較優秀的結論。
回程坐華航班機,旅途中看了一部三十分鐘長的紀錄片:長江最後的縴夫。兩相對比,給了我很大的衝擊。
縴夫,就是逆水行舟時,河兩岸以繩拉船前進的苦力,名為長江,其實拍的場景是烏江。烏江是長江的支流,在貴州,中國最窮的地區之一。烏江縴夫男女老〈有七、八十歲者〉壯均有,生活困苦,拉縴全靠體力,也靠默契與協作。使勁時往往人與地面幾乎平行。多半岸邊無路,地形險惡。就這樣,一天工資僅人民幣三元〈約合新台幣十三元〉,還未必每天都有活幹。縴夫的草鞋都是自己編織的,也不知是什麼植物或什麼編法,一雙鞋在那樣的「耗損」下居然平均耐穿三到五年。這群縴夫,無論拚勁、韌性、智力、手藝及生命力,都叫人佩服,感動。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