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經濟的政治智慧

農曆春節在新加坡過,多半時間在家裡抱狗、看書、閑觀天下。一邊看全球財經專家分析「發展中」的阿根廷財政危機、美國安能事件、日本首相小泉最新的「打擊通貨緊縮計畫」;一邊看台灣衛星頻道反覆報導:即將在立法院覆議的新版財劃法,其中究竟有怎樣的政治圖謀。相同的財經問題,針鋒相對的觀點,世間事大抵如此。

究實而論,財經問題一嚴重,必定得政治解決,也必定得有政治智慧方能真正解決。就拿一水之隔的日本來說吧!一九八○年代後期日本形成泡沫經濟,主因是企業盲目迷信「土地神話」,以土地可能的增值——而非其生產力——來決定交易價格;而銀行融資時亦以此方式估算擔保品價值。一旦「土地神話」崩潰,造成企業週轉不靈,動輒減產裁員,更引發銀行體系無法承擔信用風險的金融危機。

當時日本主政者仍迷信資產價格的變動將由市場吸收,對經濟只會有短期影響。因此解決不景氣的藥方是先透過赤字財政、銀行紓困等措施刺激景氣,再解決結構性問題。但十年來的短期財政擴張措施,並未能有效拉抬民間需求,只徒然留下鉅額財政赤字與「迷失十年」的傷痛。在人心思變的背景下,小泉首相提出了「結構改革優先於景氣振興」的逆向思考。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