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呂關係,「吵衰」台灣
陳總統和呂副總統又因細故生風波。一年半以來,這樣的風波不斷,已經「吵衰」了台灣,不能再視為小事。再者,民進黨內的「合作」都如此這般,未來的「跨黨合作」,又如何讓人民有信心?所以,非仔細剖析一番不可。
很顯然的,從每一次風波的是非曲直入手,必不得要領。欲窺全貌,還得從源頭處檢視兩人的關係。大家應該問的是:一、當初陳水扁為何選擇呂秀蓮為副手?二、雙方決定搭檔競選時有何協議或默契?三、雙方協議的分權原則,與憲政體制是否有出入?四、在競選過程中,雙方各自貢獻了多少資源(包括財源)?……在了解上述四項問題後,才可能正確解讀如今陳呂風波的性質,才對未來政黨合作有所借鏡。
首先,陳水扁會選擇呂秀蓮為副手,本質上就是件怪事。因為適合做副總統的,只有兩種人:其一,比總統年輕,可以再等八年,目標放在八年後;其二,政治欲求不強,美好的戰爭已經打過,準備在副總統的高位上退休。很顯然的,呂秀蓮兩者都不是。她比陳水扁年長,但急於求表現的急迫感比總統更強,不可能安於「沉默的副手」的職務。更重要的,她主張的政治藍圖,與「新中間路線」南轅北轍。在某種意義上,她是民進黨人中,最不適合擔任副總統職位者。那麼,阿扁為什麼最後選擇了她?可能的答案有:一、李登輝的影響力(呂秀蓮是民進黨要角中唯一擔任國策顧問者);二、美國的影響力(呂秀蓮與美國的淵源顯然比陳水扁更深);三、選戰的考量(除了性別訴求外,競選經費的貢獻是重點)。無論主因是何者,都播下日後紛爭的種子。
...本文未結束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