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互動才是變革的關鍵力量!管理者如何善用「蜂巢思維」

書名:蜂巢思維/作者:希凡.麥克赫爾/出版社:方言文化

年輕時代,我在雪菲爾大學就讀組織心理學碩士,而後又花了三十年研究工作場域中的群體。這段經歷告訴我,如果能掌握蜂巢思維和群體智商(Group Intelligence,GQ,又稱群商),能產生強大影響力,創造出有意義又長遠的改變。

你或許會疑問,這和蜜蜂有什麼關係?我將帶領各位一同探索這「群體動力九大法則」和企業追求改變間的連結。

過去三十多年來,我觀察過無數想要發起變革,幫助組織轉型的領導者。他們最基本目標,就是從公司營運的根本著手變革,許多公司都沒能達到預期效益。這是為什麼呢?

改革之所以會失敗,通常源自於人們對於如何進行轉型,仍受限於兩大傳統思維:

一, 組織的運作像是機器,管理者可以用工程師的思維(即智商)來「修復」問題;二, 人們會形成社交網絡,具有影響力的個人,可透過發展出有效的人際網絡來帶動改變(即情商)。

本書將介紹第三種選擇:組織是複雜的生態系統,需要蜂巢思維或群體智商,才能達到最佳成效。

當今的世界環境越來越嚴峻,要創造出有意義的變革,已不再能僅靠著孤狼式的單打獨鬥,就看見成效。然而,組織層級的大型變革要複雜許多,通常會涉及不同群體的改變:第一線員工、管理者、客戶、供應商、投資人、社區成員,甚至是政府相關單位。

當涉及的人數開始增加,情勢的複雜程度也就上升。你改變的不再只是一個燈泡,你的挑戰將是改變許多人的想法。要改變其他人的想法和工作方式,需要花上大量的心力。

簡單的技術性「調整」不會帶來你想要的結果。你需要的是新形態的智商,才能應付當今企業組織的環境。舊的去了,新的才會來。

變革成功的關鍵,在於打造穩固的人際關係和緊密的社交網絡。變革的代理人或影響者若能精通此道,就能輕易說服其他人改變。再見了,組織機器,是人際能力掛帥的時代了。

組織不僅僅是依照邏輯運作的機器,或是人際網絡,而是有生命、會呼吸的生態系統。

組織的行為就像是具有生命和適應力的系統,其中有許多相互連結的群體,在共同的環境內部彼此合作。

這一點也適用於其他試圖發起組織變革的人。具備群體智商的領導者不會過度聚焦於個人的心態和行為,而是著眼群體的行為,以及個別成員間的複雜互動。

我們必須花上許多時間和耐心,才能重新建構我們的大腦,接受生態系統的全新世界。那好消息呢?一旦接受了,要上手並不困難。

一、模式法則:簡單的群體規則會帶來複雜的行為

乍看之下,蜂群或許指向雜亂無章的人群,但其實用簡單的模式,就能解釋蜂群的行為。奧地利科學家卡爾.馮.弗里希在研究蜜蜂的移動方式時,觀察到這樣的現象。他提出蜜蜂會進行所謂的「八字舞」,告訴蜂群食物源的位置。

我在研究時,則發現蜜蜂舞蹈模式中發現者和跟隨者要互相合作,為了蜂群的存亡鎖定必要的食物源:當你仔細審視舞蹈者,就能覺察影響組織行動的重要模式。

二、連結法則:所有的行為都會在群體內造成漣漪

想像某隻蜜蜂在採蜜時,遭到一隻鳥追逐。驚慌的蜜蜂會釋放像是香蕉的警戒荷爾蒙,對蜂群發出「危險!」的警訊,讓牠們聚集來保護同伴。

單一蜜蜂的行為會產生漣漪效應,讓每隻蜜蜂都與該情境產生連結。在企業組織中,無論是否有意識到,單一人的行為和所有工作者都有所連結。單一成員的行動會影響整個群體,假如你想改變模式,就必須先處理每個個別的貢獻者。

三、角色法則:個人扮演的角色會大幅影響其行為

每隻蜜蜂都會扮演特定的角色,並與扮演其他角色的蜜蜂和諧作業。有些工蜂會飛出蜂巢採集食物,其他蜜蜂則扮演照護者,清潔者則是創造出自然中最乾淨無菌的環境。

雖然蜜蜂出生時就有特定的角色,但也可能隨著蜂巢情境的變化,而負擔起不同的責任。無論是在承平時期或面臨危險,蜂群都能集體合作,形成功能完備的生態系統。

變革之所以無法達成理想的結果,是因為領導者用了錯誤的技術(IQ 和EQ)來管理變革。

四、多重觀點法則:不是每個人對同件事都抱持相同觀點

一隻雄蜂眼睛包含七千至八千個光感受器,能偵測飛行中的女王蜂;工蜂則能看見花朵釋放出的較短波長紫外線;負責產卵的女王蜂就不需要如此敏感的視覺。視野會因角色而異。在組織中,變革需要的不是強迫每個人都抱持相同觀點,而是統整共同目標背後的不同觀點。

五、情境法則:群體的行為會依情境而異

蜂蜜的顏色、質地、風味、氣味和黏稠度等特性,都會因為地點和季節而有所差異。在任何工作群體中,情境對於個人或集體行為都可能有正面或負面的影像。

六、鑲嵌性法則:深度鑲嵌的模式對於改變會有所抗拒

馮.弗里希在色彩視覺的實驗中觀察,蜜蜂可能會受困於既有的模式中。當他在藍色紙上放了裝有糖水的器皿時,蜜蜂喝下糖水,飛回蜂巢,重複了數次這樣的行動。接著,他拿了紅色和藍色的紙,放著沒有裝糖水的器皿。然而,蜜蜂持續飛往藍色。即便已經不會有任何收穫,牠們還是不斷重複相同的行為。

人類的群體就像蜜蜂,可能會受困於不再有效的既有模式,誤以為:「既然以前有用,以後也永遠都會有用。」

七、模式盲目法則:群體成員可能會忽視明顯的事物

蜜蜂能偵測出藍色、紫色和紫外線的光線。然而,如果你看到盛開的玫瑰花叢,大概不會在其中看到蜜蜂。

人類能偵測的光線雖然能看見玫瑰花,卻看不見環境的某些面向。在組織中,真正致命的是人們所看不見的現實。除非能把盲目的狀態解除,否則變革就不可能會成功。

八、意外後果法則:變革的努力可能帶來預期之外的結果

蜂巢的衰竭其實是人類所帶來意料之外的後果:農業用地開拓、蜜源減少,以及殺蟲劑使用的增加。地球上最辛勤的授粉者一旦績效減少,人類的食物供給便受到危害。

在組織群體中,某個部分受到刺激也可能帶來出乎意料的結果,有些固然是正面的,但也有些會是負面的。

九、臨界點法則:即便很小的改變也可能帶來很大的影響

在較溫暖的月份,有一半的蜜蜂可能會飛離蜂巢,到別處建立新蜂群。為了確保物種,牠們須採取這樣的應對方式。

在組織中,臨界點代表的是激烈變革發生的緊要關頭。最初的細微變化,可能對組織造成巨大的影響。

作者:希凡.麥克赫爾
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5年6月25日

希凡.麥克赫爾 簡介
畢業於英國雪菲爾大學,取得組織心理學碩士學位,在多家跨國企業擔任變革執行高層,協助領導者實現組織改變。她曾獲Thinkers50評選為「最有可能改變未來的思想家」,創新做法受到國際矚目,領導學權威、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科特更以她的經驗為基礎撰寫個案研究。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